摘要:2025年欧美四季度“旺季不旺”的情况挺明显,美国假日零售销售额预计同比就涨1.2%,这数儿是eMarketer算的,还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
2025年欧美四季度“旺季不旺”的情况挺明显,美国假日零售销售额预计同比就涨1.2%,这数儿是eMarketer算的,还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
但中国品牌没受太大影响,前8个月货物出口涨了6.9%,8月单月也有4.8%的增速,海关总署的数据摆在这儿呢。
提到中国品牌能扛住这压力,非美市场和民营企业的表现怕是最有体会。
8月咱们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涨了10.4%、6.7%,对东盟更是涨了22.5%。
航运巨头马士基也说,北美进口少了,但欧洲、拉美这些地方的进口补上了。
说实话,民营企业在这儿帮了大忙,2025年1-8月民企出口占比到了52.3%,比2024年还高1.8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反应快,市场有啥变化能及时调整,这灵活性确实是出口的稳定器。
上海社科院的詹宇波研究员说,之前“抢出口”效应挺明显,上半年净出口涨得快,要是这效应弱了,旺季压力可能会变大。
东方金诚的王青也提示,四季度出口下行可能会影响生产端,这些风险确实得留意。
除了市场选得准,中国品牌在创新和营销上也没闲着。
2025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上,差不多764家中国企业去了,占比快四成。
海尔、美的这些老牌子不用说,追觅、大疆这些新势力也占了重要位置。
本来想觉得中国企业也就是靠制造便宜,后来发现不是这样,追觅在展会上发了带多模态AI交互的扫地机器人,海外预售量比上一代翻了两倍。
TTD搞的调研显示,2025年海外购物季,一半美国消费者打算在黑色星期五前买完大部分东西,大家消费更理性了。
但中国出海企业没减营销投入,反而涨了15%。
TTD中国区的吴昱霖说,中国电子消费品不光有制造和物流优势,在高端市场还能卖上价,这确实不容易,也让中国品牌成了海外购物季的重要选择。
中国品牌不光电子消费品能打,汽车和芯片的联动最近也挺亮眼。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到了44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了快一半。
汽车卖得好,也带火了国产芯片。
纳芯微是做汽车模拟芯片的,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超10%。
他们CEO王升杨说,很多国际客户看中国汽车做得好,就会关注车上用的中国芯片,觉得中国车能做好,芯片也差不了。
说实话,这个逻辑挺顺的,汽车相当于给芯片做了“背书”。
2025年1-8月,比亚迪海外车型用国产芯片的比例到了60%,比2024年高了18个百分点。
不光纳芯微,中颖电子也靠汽车出海涨了营收,2025年给吉利、长城的海外车型供货,海外营收涨了30%,还计划2026年进欧洲车企的供应链。
IDC预测2025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能到650亿美元,中国汽车芯片企业的全球占比有望从2024年的8%涨到12%。
不过也得承认,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还是英飞凌、德州仪器这些企业占主导,中国企业在车规级芯片的稳定性、认证周期上还得接着努力。
但汽车出海带来的订单,给中国芯片提供了“实战”机会,这对技术提升挺有帮助的。
光靠产品卖得好还不够,想在海外长期站稳脚跟,市场布局和品牌好感度得跟上。
美国加关税后,中国品牌早就在搞多市场布局了。
2025年1-8月,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分别涨了18.2%、15.7%。
海尔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到了12%,比2024年高了2.3个百分点。
SparkXGlobal是做国际营销的,他们客户里美国市场占比不到30%,今年预算都往欧洲、日韩转。
吴昱霖说,以前中国品牌可能先深耕一个市场,比如北美或欧洲,稳定了再拓其他地方。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企业有了经验,敢同时在多个市场发力。
老实讲,这种变化挺明显的,企业不怕把生意押在一个市场,反而能主动抓不同地区的机会,这自信是真的上来了。
不过不同市场套路不一样,在欧洲这种成熟市场,得主打高端产品和品牌理念;在东南亚这种新兴市场,先靠高性价比打开缺口。
就拿季节性产品来说,美国夏天卖割草机,到了冬天,企业就把重点转到澳大利亚,因为那边季节相反。
这种灵活调整,得靠数据和工具支撑,不然容易踩坑。
品牌好感度也很关键。
SparkXGlobal的张星说,中国品牌出海现在到了第三阶段,不光卖产品,还能有品牌溢价,竞争对手也变成了海外本土品牌。
但海外消费者和国内不一样,他们很在意品牌背后的理念。
吴昱霖说,国内消费者可能觉得20美元的咖啡机挺值,但海外消费者要是没感受到品牌理念,就会有“认知差距”。
完美日记在欧洲推了“东方美学”彩妆,靠讲中国传统色彩故事拉近距离,这招就挺管用。
还有“黑悟空”游戏,2025年全球卖了500万份,带动周边衍生品海外销售额超1亿美元。
不过詹宇波也提到,中国制造从低端到高端升级相对顺,但快消、文娱类品牌在海外的认知度还不如国际品牌,主要是文化壁垒的问题。
现在全球主流生活方式还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大,中国文化和服务品牌出海,还得主动多做努力。
如此看来,中国品牌能抗住“旺季不旺”,靠的不是运气。
非美市场补了出口缺口,汽车和芯片的联动开辟了新路子,多市场布局和品牌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短期看,四季度出口下行压力得留意;长期看,只要接着搞技术研发、做好本地化运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双重出海,在全球市场应该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