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双11筹备期,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以前那些电商公司的市场部,这会儿早该吵翻天了,要么翻热搜找创意,要么开会开到后半夜。
今年双11筹备期,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以前那些电商公司的市场部,这会儿早该吵翻天了,要么翻热搜找创意,要么开会开到后半夜。
但今年不少品牌的指挥部特安静,不是他们放弃了,是找着“外挂”了,就是阿里瓴羊那营销AI,说是“数字员工”,不是普通工具。
说实话,以前双11那套“内卷”我真觉得没必要。
你想啊,市场部为个能火的点子,能把全网热搜翻个遍;好不容易有了灵感,开个会能从白天聊到深夜,咖啡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方案定了,内容和设计团队又得熬,海报、文案、短视频脚本全堆过来,个个标着“紧急”。
大家好像默认了,想搞成一次双11,就得靠熬夜来换。
但今年不一样了,有品牌用了那AI,整个流程顺多了。
以前双11靠熬夜,现在靠“数字员工”干活
传统做双11营销,最头疼的就是流程断档。
市场部的一个想法,传到策划部可能就变味了;策划案给内容团队,执行时又有新问题;最后投放的数据,得等好几周才能反馈回来。
中间每个环节都漏点信息,时间也浪费了,最后效果跟
想的差老远,这不是白忙活吗?瓴羊那营销AI就想解决这问题,它不是一个工具,是五个“小帮手”一起干活,像接力赛似的。
第一个“小帮手”管灵感创意,不瞎想,而是把行业热点、头部品牌动态整理成一个日历,要找营销机会直接看这个就行,不用再拍脑袋。
本来想,这也就是省点找资料的时间,后来发现不止。
比如宋朝那香氛品牌,之前筹备七夕,还在为主题犯愁呢,这AI直接给了“香伴七夕,为爱加氛”的点子,既有节日感觉,又没脱离产品。
宋朝的总监说,以前这创意得开好几次会,现在几分钟就有了,最后礼盒销量翻了三倍。
你说这效率,比熬几个夜管用多了。
还有投放环节,以前选户外广告的位置,得人工跑好几天,还不一定准。
好来牙膏做品牌焕新时,要在25个城市投广告,这AI直接根据线上消费习惯和线下场景,锁定了职场白领和家庭人群常去的地方。
最后看到的潜在客户多了不少,选位置的时间也省了一大半。
最实用的是复盘,以前得等两周整理数据,再做报告。
卫仕做宠物营养品时,用这AI实时看投放效果,复购率、客户从哪来的,随时能看,还能直接调整策略。
老实讲,这比等几周再改强多了,不然错过调整时机,钱不就白花了?
我原来以为这AI就双11能用,后来发现不是,日常小营销也能帮上忙。
现在消费者好像更吃“日常小活动+专属内容”那套,不是只等双11。
但以前做日常营销,又费钱又慢,好多品牌懒得弄。
这AI就能解决这问题,比如户外广告,以前投了就投了,不知道有没有用,跟“盲盒”似的。
现在这AI能追着看,投完广告后,那些看到广告的人有没有进天猫店,有没有下单,都能查到。
有个快消品牌投了地铁广告,后来查到三成看到广告的人一周内进了店,其中一成多下了单,这样就知道这广告没白投。
还有会员运营,以前好多品牌就是群发短信,发优惠券,客户根本不看。
朗姿做女装时,先用数据给会员分层,后来加了这AI,AI能自动给会员贴标签,比如谁是新客户,谁好久没买了,然后给不同人发不同内容。
比如好久没买的客户,发专属优惠券加穿搭建议;常买的客户,发新品优先买的消息。
最后会员贡献的销量从四成涨到六成,会员数也翻了倍
搞不清为啥有人觉得AI会抢工作,其实它就是帮人省力气。
比如原来要几个人做的策划、做素材、看数据,现在AI搭把手,人就能专心想更重要的事,比如怎么让品牌更有特色,怎么跟客户处好关系。
如此看来,这AI不是“抢活干”,是帮人把活干得更顺。
今年双11,我觉得真正的差距可能不是谁预算多,也不是谁能熬夜,是谁有这“数字员工”帮忙。
那些早用起来的品牌,已经悄悄省了时间、多赚了钱。
毫无疑问,以后做电商营销,懂用AI的品牌肯定更占优势。
毕竟现在讲究的是巧干,不是蛮干,靠熬夜来拼,怕是越来越行不通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