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说“不是预制菜”,罗永浩不认同!预制菜标准到底咋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00:39 1

摘要:2025年9月10号,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条消息,说自己在西贝吃饭,结果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

2025年9月10号,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条消息,说自己在西贝吃饭,结果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

不光菜是预制的,价格还不便宜,他说那用餐体验“恶心”,还呼吁得立法让餐馆强制注明用没用预制菜。

第二天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就回应了,直接否认罗永浩的说法,说“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还说罗永浩这话毁了品牌商誉,肯定要起诉他。

说实话,本来我以为就是个名人跟企业的小矛盾,没想到后面越闹越大。

到了第三天,罗永浩更直接,说悬赏10万找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

当晚他还开了直播,把西贝的部分食材包装拿出来展示,说上面有添加剂,而且保质期能到18个月,就凭这个质疑西贝说的“现做”。

西贝这边也没闲着,居然推出了“罗永浩菜单”反击,这事儿一下子就升级了。

第四天贾国龙又变了说法,在网上道歉,还说“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可转头又骂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

罗永浩也不服气,说自己也是顾客,压根没被西贝当初恋对待。

这场架吵到这儿,已经不只是罗永浩和西贝两个人的事了,整个社会都开始讨论预制菜到底能不能接受,胖东来、海底捞、老乡鸡这些品牌,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卷进了这场舆论风暴里。

为啥中央厨房的菜不算预制菜?标准跟咱想的不一样

这场纠纷里最核心的矛盾,其实是“啥算预制菜”。

西贝一直说自己没预制菜,理由是用的是中央厨房的菜,符合国家规定。

可问题是,国家说的标准,跟老百姓心里想的预制菜,根本不是一回事。

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改了好几次,以前也没怎么严格管过。

2016到2021那几年,预制菜就是个大概的产业概念,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没具体说什么样的算预制菜。

到了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出了个团体标准,把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有点像美国的“3R食品”,就是即食、即热、即烹,专门给家庭省时间的。

可那时候监管还没跟上,细则都没完善,地方有地方的标准,行业有行业的标准,企业还有自己的标准,说白了就是没个统一的说法。

直到2023年,预制菜才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说要提升中央厨房这些产业的标准化水平。

后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个部门还发了通知,明确说预制菜是用农产品做原料,没加防腐剂,工业化预加工过,得加热才能吃的预包装菜。

还特别说了,中央厨房做的菜、净菜、速冻馒头面包这些,不算预制菜。

搞不清为啥中央厨房做的就不算,你想啊,那些已经调好味、能放一两年的肉条,还有保质期超久的西兰花,就算是中央厨房送的,在消费者眼里不还是预制菜吗?

美国那边管得就不一样,FDA对预制菜要求特别严,添加剂得符合标准,还得提供微生物、重金属这些检测报告,生产过程也有规范。

反观咱们这边,很多消费者根本没法接受“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这个说法。

老乡鸡就挺聪明,在行业里最先标注自己用了预制菜,反而赚了点信任。

可西贝呢,一直躲躲闪闪,不坦诚。

之前于东来还发过文,说感谢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让大家能吃到放心饭,后来因为争议太大删了。

老实讲,要是西贝能像老乡鸡那样坦诚点,可能也不会闹到这步田地。

罗永浩直播的时候,拿西贝食材的保质期和添加剂说事儿,很多人也跟着担心,预制菜是不是全靠“科技与狠活”?其实《通知》里早就说过,预制菜不能加防腐剂。

现在的技术,不用防腐剂也能让菜放很久,关键是不让微生物滋生。

最常用的是高温杀菌技术,跟做罐头差不多。

把菜在121℃以上的无菌环境里做好,马上装到耐高温的袋子里抽真空密封,再放进高压杀菌釜里杀菌。

现在很多预制菜企业都用这个方法,比如做红烧肉预制菜,保质期能到12个月。

还有一种是急速冷冻,像咱们买的速冻饺子、小龙虾,都是做好后快速冷却,再用专业设备冻到特别低的温度,之后全程用-18℃的冷链运和存。

本来我也担心这种技术会让菜没营养,后来发现,新鲜蔬菜放冰箱两三天,营养也会丢。

有机构做过研究,急速冷冻的蔬菜预制菜,营养留存还不算太低。

当然,要是餐厅卖得贵,还打着“现做”的旗号用预制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消费者花了现做的钱,吃的却是提前做好冻着的,换谁都不乐意。

日本的预制菜行业就做得比较成熟,因为那边人生活节奏快,独居的也多,对预制菜需求大。

他们的冷链特别完善,从工厂到商店全是低温管控,损耗特别少。

而且还会研究怎么让菜更好吃,比如调整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用更好的包装锁鲜,甚至会加些营养素弥补加工的损失。

咱们这边就差不少,冷链还没覆盖到所有地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冷链设施不够,有时候菜运着运着就坏了。

更麻烦的是中餐的爆炒、颠勺这些手艺,工业化设备根本复制不了,所以很多预制菜的口感,跟现做的差得挺远。

说实话,要是能把这些技术问题解决了,大家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肯定能高不少。

就算技术没问题,预制菜在咱们这儿发展,还是有不少麻烦,核心就是利益没平衡好。

对消费者来说,去餐厅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想体验厨师的手艺,感受中餐的“锅气”,这些都是有情感价值的。

要是商家没说清楚就用了预制菜,甚至把预制菜当现做菜卖高价,这就是欺骗。

比如有些装修讲究、还有明档厨房的餐厅,人均消费不低,消费者花这个钱,就是想吃到现做的菜。

结果吃到的是中央厨房送的预制菜,换谁都会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

这跟菜好不好吃、贵不贵没关系,是商家没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