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角韩立你知道吧?就是个普通山村小子,没天赋没背景,全靠手里那只掌天瓶和不服输的劲儿,在神仙扎堆的修仙界闯成了大佬。
《凡人修仙传》最近又火了,不光是网文老粉在追,改编的剧也圈了不少年轻观众。
主角韩立你知道吧?就是个普通山村小子,没天赋没背景,全靠手里那只掌天瓶和不服输的劲儿,在神仙扎堆的修仙界闯成了大佬。
说实话,看韩立的故事时,我总想起拼多多,这俩“逆袭选手”的路数,简直太像了。
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拼多多是怎么用十年时间,磨出“平价破万法”这把剑,在电商圈站稳脚跟的。
韩立修仙靠的不是耍小聪明,是认准掌天瓶就不撒手。
拼多多做电商也一样,从一开始就没跟着别人起哄,死死抓住“让大家买得起好货”这个初心。
零售这行当,说穿了就是让买家卖家能顺顺利利做生意,把中间的麻烦降到最少。
拼多多就吃透了这点,十年没跑偏。
2015年刚起步的时候,拼多多没选那些看起来光鲜的赛道,直接扎进了农产品这块硬骨头。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步棋太笨,农产品运输难、损耗大,赚不了快钱。
但它偏不,一边搞“千亿补贴”拉人气,一边推“电商西进”计划,给农村修物流、建供应链。
那一年,18个中西部省份的农民靠它把货卖了出去,500多万农户都多赚了钱。
本来想觉得它就是赚个吆喝,后来发现不是,农民货卖得好,城里人也能买到便宜新鲜的菜,这是真双赢。
到了2019年,互联网圈都在喊“消费升级”,别的电商忙着搞品牌、卖高价货,想往“高端”上靠。
拼多多倒好,还是一门心思做性价比。
当时下沉市场里,十个用户里有六个多都用它,比其他电商多不少。
现在想起来,这步太聪明了,不是所有人都追求贵的,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认“便宜好用”,拼多多刚好抓住了这点。
2020年短视频直播电商火得一塌糊涂,平台都在抢主播、争流量。
拼多多又没跟风,反而推出“多多买菜”,把田间到餐桌的路打通。
上线半年,就有1.2亿人用,还连了2000多个农产品产地。
2022年大家都在抢社区团购的“菜篮子”生意,它却把目光放到了国外,搞出“全托管模式”帮中小商家出海。
第一年就有3万家商家靠这个走出国门,光北美市场的订单就破了千万。
今年零售行业增速慢了,别的平台要么搞即时零售,要么掺餐饮生意想“续命”。
拼多多还是老样子,上半年拿了80多亿补贴商家,帮商家稳住生意。
老实讲,这种不追风口、认准初心的劲儿,跟韩立闭关修炼时的专注,真没两样。
韩立能在修仙界立足,不是靠天赋,是靠脑子和专注。
拼多多也是这样,十年磨出了三重“内力”,成了电商圈没人敢小瞧的角色。
第一重“内力”就是懂供需,能把买卖撮合得顺顺当当。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放缓,很多平台都慌了,拼多多却靠百亿补贴把需求稳住了,GMV还往上走了不少。
到了2024年下半年,它又给商家发补贴,光退返的推广服务费就超百亿,帮千万商家省了成本。
做跨境电商也是,2023年砸了120亿搞投资,就是为了“全托管模式”铺路,最后真把中国制造业和全球市场连了起来,2024年跨境GMV就破了3000亿。
很显然,它不是瞎花钱,每笔投入都踩在供需的点子上。
第二重“内力”是不跟风内卷,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几年内容电商火的时候,平台都把资源往主播身上堆,最后搞得主播越来越强,平台反而没了话语权。
今年即时零售大战,不少平台砸了钱却没占到便宜,还陷进了成本泥潭。
拼多多就不一样,一门心思做货架电商,不凑那些热闹。
结果呢?GMV从2018年的不到5000亿涨到现在的5.2万亿,翻了10倍多,营运费用却只从3亿涨到15亿。
互联网行业平均每个人能创造350万产值,拼多多却能做到680万,成了人效最高的企业之一。
搞不清那些追风口的平台咋想的,明明专注主业更能出成绩。
第三重“内力”就是靠专注破内卷,能扛过市场波动。
商业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通用汽车去搞飞机,福特去玩金融,最后都栽了跟头。
丰田就不一样,一门心思改进生产工艺,后来成了全球车王。
互联网泡沫那阵,英伟达不搞多元化,死磕图形计算搞出了CUDA,现在成了AI时代的王者。
华为也是,多年就盯着通信领域,不盲目跨界,就算遇到外部挑战,还是成了全球5G龙头。
拼多多跟它们一样,不追短期热点,把精力放在解决供需痛点上。
十年下来,从没人知道的小平台,长成了占中国电商近三成份额的巨头。
并非明智之举吗?显然不是,这种专注反而让它避开了很多坑,扛过了市场的起起落落。
今年拼多多又有新动作,搞了“一品一码”的农产品溯源体系,现在已经覆盖1000多种农产品,不少消费者买的时候都会查溯源信息。
跨境业务也没停,在欧洲建了仓储中心,今年一季度欧洲的订单就涨了不少。
韩立靠掌天瓶和坚持成了修仙界大佬,拼多多靠“平价好货”的初心和专注成了电商巨头。
这俩的故事其实都在说一件事:不贪多、不跟风,认准一个方向扎下去,早晚能闯出自己的路。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