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网上突然流出一份娃哈哈的内部文件,内容挺炸的,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宗胜系”企业,明年要推个新品牌叫“娃小宗”,以后慢慢不用“娃哈哈”了。
2025年9月,网上突然流出一份娃哈哈的内部文件,内容挺炸的,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宗胜系”企业,明年要推个新品牌叫“娃小宗”,以后慢慢不用“娃哈哈”了。
这消息一出来,网友吵翻了,有人说她胆儿大,也有人骂她“败家”,放着近40年的国民品牌不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看懂,直到扒了扒娃哈哈的股权,才明白她这步棋其实是没辙的选择。
很多人觉得宗馥莉放着“娃哈哈”这么大的招牌不用,是野心太大。
但你看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就知道她根本没法自由用这个品牌。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占了46%的股,职工持股会占24.6%,宗馥莉自己才持29.4%。
“娃哈哈”这个商标归集团所有,要想用,得所有股东都同意才行。
本来想在娃哈哈内部推点新产品、调整下市场策略,但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
每次拿主意都要跟一堆股东商量,不仅慢,还可能出法律风险。
2018年宗庆后还在的时候,想回购职工持股会的股份,让治理简单点,结果宗老一走,有些老员工反悔了,这事儿就黄了。
股权这么散,换谁当掌权人都头疼。
宗馥莉也不是没准备,早几年就没直接进娃哈哈集团,去了2003年成立的宏胜饮料。
这家公司是她实际控制的,一直给娃哈哈做代工,还自己搞了供应链,比如松源机械,专门研发PET瓶模具,之前这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她硬是给打破了。
后来还搞了印刷、食品科技公司,把产业链串了起来。
2016年她还推过个高端果汁品牌叫KellyOne,一瓶卖12块多,比市面上贵一倍。
本来以为不好卖,结果她在上海K11搞了个“透明工厂”快闪店,消费者能看着果汁做出来,还直播了48小时,有500万人看。
三个月下来,这品牌就在天猫高端果汁里排到第三,复购的人还不少。
现在回头看,这其实就是她在练手,为今天推“娃小宗”攒经验。
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的动作明显快了很多。
之前不少娃哈哈的子公司,比如山西娃哈哈昌盛饮料,都改成了“山西宏胜饮料”;虎林、南阳那些生产基地,也换了“宏胜系”的名字。
这些公司都是做生产、包装、物流的核心部门,改了名就等于划到她自己旗下了。
她还注销了一些非核心公司,比如浙江娃哈哈健康管理、江山娃哈哈宏振饮用水。
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变了,她成了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还换了不少高管。
老实讲,这一系列操作看着是“去娃哈哈化”,其实是把有用的资产都攥在手里,为“娃小宗”铺路。
渠道方面她也动了真格。
娃哈哈以前靠“联销体”卖货,很多中小经销商习惯了老模式。
她直接设了门槛,清退了不少这样的经销商,还搞数字化管理,取消了以前的“干股分红”。
一开始老经销商意见挺大,但她还加了18条生产线,就是怕渠道调整影响供货。
最关键的是“娃小宗”这个商标,是宏胜饮料在2025年2月申请的,宏胜是宗馥莉100%控股的公司。
这就意味着,以后用“娃小宗”,她自己说了算,不用看其他股东脸色。
如此看来,她推新品牌不只是换个名字,更是想彻底摆脱娃哈哈的股权束缚,等于“金蝉脱壳”了。
不过“娃小宗”的麻烦也不少。
“娃哈哈”的品牌价值还在900亿以上,几十年攒下的渠道和消费者信任,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有消费者调侃“娃小宗”像山寨货,经销商也犯嘀咕:“没‘娃哈哈’三个字,我为啥费劲推你?”2025年8月本来是饮料卖得最火的时候,娃哈哈的销售却掉得厉害,这就是市场的反应。
更何况现在饮料市场早就不是娃哈哈AD钙奶独大的年代了。
农夫山泉在推“童年系列”瓶装水打情怀牌,元气森林还在加生产线扩渠道,大家都在抢市场。
“娃小宗”刚出来,就要面对这么多对手,想站稳脚跟太难了。
有人说宗馥莉是在折腾父辈的遗产,但我觉得更像是一场“内部创业”。
她接手的娃哈哈,看着是千亿帝国,其实被股权、老渠道捆住了手脚。
推“娃小宗”,是她能想到的破局办法。
至于这新品牌能不能成第二个娃哈哈,现在说太早。
但毫无疑问,她敢这么干,比很多只会守着家业的二代有魄力多了。
属于她的时代才刚开始,以后说不定还有更意想不到的操作。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