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华蓥三线厂:国营永光仪器厂(398)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9:03 1

摘要:三线建设时期,四川是最主要的建设省份之一。整个三线期间,共建成247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包括军工、冶金、电子、航空、航天、建材、核工业、铁路等,使四川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四川的三线建设以基地建设为主,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德阳重型机械基

三线建设时期,四川是最主要的建设省份之一。整个三线期间,共建成247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包括军工、冶金、电子、航空、航天、建材、核工业、铁路等,使四川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四川的三线建设以基地建设为主,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德阳重型机械基地,成都、广元电子基地、华蓥山光学基地等。

1964年底,五机部决定在河南、湖北、四川分别建立一个光学仪器生产基地,在四川华蓥山区中段西麓(广安县、岳池县)布局有六家光学工厂,分别是华光(308)、明光(338)、红光(348)、兴光(598)、金光仪器厂(268)、永光(398)。

1965年,五机部、重庆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始为华蓥山光学六厂选址,将迫击炮瞄准镜厂定在广安县梭罗公社旭阳大队(今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旭阳村)的渠江畔。取厂名国营永光仪器厂,军工代号398,通讯地址:重庆6524信箱。

1966年8月,国营永光仪器厂破土动工。建设期间条件异常艰苦,施工队伍人员不足,建筑材料也很紧张,但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采用新老结合的施工手段,就地取材,尽量压缩预算,早期的职工宿舍都是干打垒瓦房。

1969年底,国营永光仪器厂基本完成建设,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地相距一公里左右。1970年,厂房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开始批量生产。国营永光仪器厂早期职工比较年轻,大多来自重庆工校、西安工校、绵阳工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有来自南充、苍溪的学工和复转军人,另外从本地招收百余名合同工,1970年全厂有职工900余人。永光厂的主要产品是迫击炮瞄准镜和炮永象限仪等产品,由于生产工艺优秀,且每年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1978年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军转民后,永光厂重点生产照相机慢门、取景器、冲压件等光学产品。八十年代永光的效益很好,生活区建设非常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包含图书室)、子弟学校、职工食堂、幼儿园、澡堂、灯光球场、商店、冰糕房等,为了解决职工家属就业,还成立有职工茶园。当年学生工每个月工资30多元,这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高的薪资了,十几块钱就能在食堂吃一个月。

回家过年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永光厂职工有春节假,每逢春节前,职工们统一回家,厂里将卡车临时改装,送广安、重庆、苍溪、南充的职工回家,卡车虽然颠簸透风,但能够马上到家,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为了丰富职工的生活,厂里几乎每周都在俱乐部放映电影,放映日座无虚席。每年重大节日,工会还会组织职工进行文艺表演、歌咏比赛、露天舞会、篮球比赛等。

永光厂职工的业余生活虽然丰富,但时间久了还是觉得乏味。休息日,职工们会乘坐厂里的班车到广安县城,逛一逛百货公司、新华书店、去川剧团看场演出,吃一碗小面也就满足了。不过时间要掌握好,不然赶不上回厂的班车了,以免“流落街头”,那时候住宿是需要介绍信的。

永光厂辉煌的时候,有数千名职工和家属,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各路精英。对于永光职工和子弟来讲,五岔路口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地标,这里是生产区、生活区、茶园、学校、梭罗五个方向的交叉点。下班时大人们在这里聊天,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这里人气非常旺,商店和冰糕房就在附近。

1990年,为了向原材料集散地和交通便利地区靠拢,永光整体搬迁到成都市郫县东大街,更名为成都华西光学电子仪器厂。九十年代初,华西光学电子仪器厂生产柴油发动机、汽油机、发电机张紧轮、皮带轮。主营还是光学产品,生产各种光学镜片和照相机镜头,自己还开发出120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135型JK-IAE机械快门、简易放大机等产品。随着傻瓜照相机进入中国市场,改变了我国照相机产业的格局,华西(398)厂引进日本技术,参照富士照相机的参数生产“华西”牌135型S-90照相机,取得一定的成绩,一度出口欧洲。

进入新世纪,传统胶卷照相机受到数码照相机的冲击很大,华西照相机很快停产,华西厂的经营遇到建厂以来最大的困难,濒临破产,2004年被嘉陵收购。

如今,位于代市镇的老厂区略显沧桑,除了少部分利用外,大部荒废,斑驳的墙体、摇摇欲坠的窗框、锈迹斑斑的栅栏给人以苍凉之感,这和几十年前的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形成强大的反差。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老一辈三线军工人用青春践行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言壮志,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汇集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在这里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芳华。

谁是最可爱的人?三线人。

来源:寰球亚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