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二次元消费力的崛起,IP联名活动、周边“谷子”经济如火如荼,背靠互联网巨头的平台们纷纷加码布局,试图在这一新兴赛道中分得一杯羹。从线上内容生态到线下体验场景,“二次元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互联网的娱乐版图。
作者:青崖
编辑:努尔哈哈赤
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已从昔日的小众圈层,逐渐渗透至大众视野,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议题。
随着二次元消费力的崛起,IP联名活动、周边“谷子”经济如火如荼,背靠互联网巨头的平台们纷纷加码布局,试图在这一新兴赛道中分得一杯羹。从线上内容生态到线下体验场景,“二次元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互联网的娱乐版图。
其中,以生活种草著称的小红书也终于按捺不住,在2025年夏季高调打出“明牌”,大举进军二次元赛道。其攻势可谓迅猛:先是包下上海复兴岛举办自有漫展REDLAND,门票一度秒罄;旋即又推出“二次元看见计划”,宣称以千万流量激励创作者。
然而,光鲜的营销声势之下,却是用户此起彼伏的抱怨。REDLAND被吐槽选址偏僻、夏日户外体验堪忧;而“二次元看见计划”则因设置“图文浏览量大于400,视频浏览量大于1000”的过高门槛,被网友讽刺为“普通人根本看不见的计划”,评论区充斥着“如果有达标的阅读量,又怎么会差平台这点奖励”的无奈。
这一系列动作,迅速将小红书推至舆论焦点。热闹的开场固然吸引了眼球,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却更为尖锐:从漫展策划的落地执行,到激励计划的实际规则,小红书这一系列组合拳,似乎都透着一股与二次元圈层格格不入的“水土不服”。
这不禁让人追问:这个以“种草”和生活方式分享见长的平台,真的能做好二次元吗?其内容生态、算法逻辑与用户结构,究竟是与二次元文化天然契合,还是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深层裂痕?
本篇,雷报将从创作生态、内容形式、用户匹配与商业闭环等维度,深入剖析小红书“二次元梦”背后的现实困境。
小红书的内容生态,对二次元人群真的友好吗?
首先,必须承认,从数据层面看,小红书上的二次元内容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据其官方发布的《小红书二次元创作趋势报告》,平台二次元兴趣人群规模已达1.37亿,过去一年二次元内容发布量同比激增175%,成为平台第三大发布垂类。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速增长的内容量,构成了小红书进军二次元领域的底气,从表面上看,这里似乎正孕育着一片繁荣的创作绿洲。
然而,这种由数量堆砌的“浓度”,似乎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剥开流量的外壳,其内核的创作生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根源在于平台那套与二次元创作逻辑格格不入的“算法暴政”。
雷报自主测试并走访多位资深二次元创作者后了解到,小红书的推流机制的核心,并不完全对标内容质量或圈层认同,而是更依赖“评论互动”,“笔记发出的初期,评论互动越多,后续越有可能获得更多推流。”
这种机制,直接导致平台流量向易于引发争议、共鸣或快速互动的“短平快”内容严重倾斜,例如吐槽、避雷、情感八卦、简单的种草,亦或是“整活”和“标题党”的图文。而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深度欣赏的同人图文、剧情叙事等硬核创作,则因为初期互动量难以爆发,迅速被算法打入“冷宫”。
更致命的是,这套机制极大地加剧了“马太效应”,缺乏初始流量和互动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被潜在受众看到的可能,让非热门、小众圈层的创作者几乎永无出头之日。
其结果就是,“烫门”圈层可以“爽吃”,而“温冷”圈子则无人问津,创作者辛苦产出的内容如同石沉大海。这种生态迫使创作者去追逐热点、制造争议,而非深耕自己热爱的小众领域,从根本上侵蚀了二次元文化赖以生存的多元化和圈地自萌的土壤。
对比B站,后者深厚的社区文化和完善的Tag体系,为不同体量和圈层的IP及创作者都提供了生存空间。从顶流国创到冷门同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形成从曝光、互动到情感沉淀的良性循环。B站用户虽同样多元,但其强社区黏性和基于兴趣的自然分流,有效维护了不同圈层的纯粹性和友好度。
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小红书看似繁荣的二次元内容,实则建立在流沙之上——算法筛选出的,不是最具创意和热爱的作品,而是最懂得制造“互动数据”的内容。这是对二次元创作逻辑的深层漠视,核心仍是追求流量爆款,而非真正培育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创作生态。其“破圈”的野心,在当前的机制下,更像是一把正在撕裂原有生态的双刃剑。
流量“漏斗”难转化,小红书的二次元商业化不好做?
除了内容生态的失衡,小红书在二次元领域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这个以“种草”能力著称的平台,在将二次元用户兴趣转化为实际消费的关键环节上,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断裂。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广场”,吸引了大量人流驻足观看,但当交易发生时,二次元厂商普遍倾向于将用户的付费行为引导至站外,使得小红书沦为了纯粹的“跳板”。
小红书投入资源培育的二次元流量,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在完成最初的曝光和兴趣激发后,便不可逆转地流失了。
面对这种尴尬处境,小红书并非毫无作为。上半年,平台出台了《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明确禁止通过任何手段将用户引导至私域或站外平台。
然而,这种“堵”的方式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小红书自身电商生态的孱弱。长期以来,小红书的用户心智被牢牢定位于“种草”而非“消费”。当一名二次元用户在小红书上种草了限定谷子或官方周边时,平台内部要么商品库不全,难以直接购买,要么购买体验远不如成熟电商平台。
对比其他平台,闲鱼凭借其兴趣消费生态,已然成为“谷子”交易的核心枢纽,其潮玩交易额在2025年二季度同比激增309.7%,形成了活跃的“以玩养玩”循环经济。而小红书,却始终未能让二次元用户养成在其平台上自主消费的“肌肉记忆”。
B站通过BW、BML等线下盛会不仅强化了社区凝聚力,更直接拉动了门票、周边、IP联名等多元收入;其围绕《时光代理人》《凡人修仙传》等头部国创的LIVE巡演、文旅联动,更是实现了从线上内容到线下消费的闭环打通。
反观小红书,尽管投入重金包下复兴岛举办REDLAND漫展,展现出进军二次元线下场景的雄心,但其战略意图与实际成效之间出现了显著偏差。
从战略层面来看,REDLAND或许本就不以短期盈利为首要目标,其更深层的诉求在于打造一个“样板间”——向IP版权方和用户集中展示其独特的“种草”能力与社群氛围,试图走通“线下场景触发消费转化”的路径,从而在二次元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卡位。
然而,理想的商业模式需要扎实的运营能力作为支撑。REDLAND的实际落地情况,却暴露出平台在大型线下活动执行和用户体验把控上的经验不足。活动现场被参与者吐槽为“没装修好的厂房”,且“灰超大”,而流程设置上的瑕疵,如“四点进场,什么都领不到了”的反馈,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试图建立的“精品”形象。
这种战略构想与执行细节之间的巨大落差表明,小红书若想真正赢得IP方和核心用户的信任,仍需在提升运营的专业度和细腻度上下足功夫。
总之,在二次元经济的下半场,小红书目前仍困在“流量中转站”的定位上,其无法自我造血、实现商业闭环的硬伤,使得它在激烈的二次元争夺战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为他人铺路,却难以自身抵达终点的尴尬角色。
平台二次元之争的下一站:从卖“流量”转向卖“服务”?
小红书的困境,折射出整个二次元平台经济正面临的集体拐点。流量红利见顶、粗放式的“圈地运动”已接近尾声,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用户规模的扩张,转向生态价值的挖掘。
当前的繁荣背后,结构性的隐忧已然浮现。今年暑期至今,各大平台的二次元活动令人眼花缭乱,但从模式上看,从漫展到快闪店,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缺乏独特文化内核的体验,使部分活动陷入“为做而做”的内卷。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IP价值的透支风险,过度授权与周边产品的滥发,在短期内拉升GMV的同时,也加速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与情感消耗。近期业内关于“谷子经济遇冷”的讨论,正是市场对这种涸泽而渔式的增长发出的预警信号。
种种“泡沫”迹象,说明仅靠“流量”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触及天花板。
在这一背景下,游戏规则已经悄然改变。权力的重心正在向上游的内容方倾斜。
最直观的表现是,内容生产者(如顶级游戏公司、IP授权商)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渠道选择权,它们不再满足于将平台视为简单的流量分发渠道,而是要求其提供能赋能“IP全生命周期运营”的深度价值。
这意味着,平台若不能摆脱“流量管道”的角色,构建起从IP孵化、社群凝聚、情感维系到商业变现的完整生态闭环,就很容易在与核心IP方的合作中,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压力正倒逼平台竞争从“流量之争”全面迈向“服务之争”。未来的竞争维度,将不再是单纯的用户规模或活动声量,而是平台能否为IP和用户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深度。
例如,B站的壁垒在于其深厚的社区文化,能够为IP提供长期的情感沉淀和粉丝培育;快手的机遇在于其独特的社交生态,能帮助IP实现下沉市场的普惠渗透;闲鱼的核心价值则是通过活跃的二级市场,为IP资产构建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即便是面临挑战的小红书,其破局点也在于能否将“种草”能力升级为可持续的整合营销服务方案。
因此,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与内容方结成深度利益共同体的平台,其本质都是在对“服务”进行深度挖掘。这要求平台不再是简单的合作方,而要升级为IP的“合伙人”,通过数据、技术、场景创新与精细化运营,共同做大IP的价值蛋糕,并从中分享长期收益。唯有如此,平台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激烈的“二次元争夺战”中,赢得未来。
来源: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