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磋商已经达成了涉及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共识。这点在11月13日下午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被再次确认,回应里把事件的进展和官方态度都交代清楚了。
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磋商已经达成了涉及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共识。这点在11月13日下午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被再次确认,回应里把事件的进展和官方态度都交代清楚了。
接下来我把当时发布会上的情况说清楚点。那天下午,有记者直接问到大豆贸易的问题。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回答很简短也很官方:前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在吉隆坡进行过经贸磋商,双方也把“联合安排”对外公布了,里面写明了谈判达成的主要成果和共识,其中就把农产品贸易放进去了。换句话说,农产品已经在双方达成的框架里被提到,相关信息已经公开了,但更多细节还在梳理当中。
他的语气偏稳,强调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里有重要地位,会继续以开放和合作为基调,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推动互利合作。记者再追问具体什么时候、怎么执行,何亚东没给出精确时间表,也没掀底牌,就是把原则和方向讲清楚,让人知道大方向了,但具体操作步骤留待后续落实。听起来像是先把门框搭好,再让业务部门去测量、去装门。
要把事儿全貌看清楚,得把镜头拉回到吉隆坡那轮磋商。商务部在磋商结束后发布了所谓的“联合安排”,这份文件把谈判的核心成果讲了一遍,明确把农产品纳入了合作范畴。农产品里最受关注的就是大豆,因为它不是单一商品——它牵涉到饲料、食品加工、市场供应链等好几环。谁都知道,一旦涉及大豆,影响面就很广,相关企业、养殖户、贸易公司都会盯着看,市场上也容易放大解读。
按常规,这类国际经贸磋商是先谈大方向、框架性共识,双方把能达成的一些原则写进文件,然后回去由各自的主管部门去研究技术细节和操作流程。商务部这次的做法正好符合这个套路:先把核心共识向社会公布,接下来相关行业主管机构会把采购节奏、检验检疫标准、合同履行细则、通关流程等逐项敲定。对大豆而言,最敏感的几个点是检疫放行、交易结算、物流安排和合同履约,这些才是真刀实枪会影响供需和价格的东西。
现场的氛围也挺平静的。记者提问直接、短促,发言人回答中规中矩,没有什么高调承诺,也没有闪烁其词。可以看出官方想先把框架摆明,再把复杂的落地细节交给后面去消化和对接。业内有人因此松了口气,觉得供应通道朝着正常化方向走了;也有人提醒别急着盲目乐观,真正的买卖还得看签约条款和后续的物流检验情况。简单点说,这一步是把通道打开了一半,剩下的路要靠各部门、各企业一点点走。
从传播路径看,这次通报走得很正规:商务部先发声,随后全国党媒等权威渠道转发,消息来源和传播链条清楚,给市场的信息也相对统一。对于普通关注此事的人来说,能抓住的要点就是:吉隆坡磋商有了结论,农产品被列入合作范围,官方强调开放与合作,具体操作仍在制定中。后面的变数主要取决于相关部门怎样把框架转成具体规则,企业又如何按规则调整采购与物流安排。
提到受影响的群体,要点到为止也别轻描淡写。养殖场和饲料厂关注的是原料供应稳定性、价格走势和检疫通关速度;粮油加工和食品企业盯着的是合同稳定性和品质标准;贸易公司关心的是进口配额、结汇安排以及港口通关效率。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在链条上造成连锁反应。把门搭好只是开始,能不能把商品顺利运进来、顺利消化掉,才是真正考验。
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来源:访元说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