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记住这4句话,从此告别“烂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9:26 1

摘要:“谈钱伤感情”,这句老话都快被说烂了,但只要有人开口借钱,它就立刻变成一道横亘在亲情友情间的送命题。借吧,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借吧,又好像瞬间成了冷血无情的“铁公鸡”,里外不是人。这年头,最难的不是赚钱,而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还不把人得罪光。

“谈钱伤感情”,这句老话都快被说烂了,但只要有人开口借钱,它就立刻变成一道横亘在亲情友情间的送命题。借吧,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借吧,又好像瞬间成了冷血无情的“铁公鸡”,里外不是人。这年头,最难的不是赚钱,而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还不把人得罪光。

那么,当“江湖救急”的电话打来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别慌,无论你心里借与不借的答案是什么,都先别急着表态。先慢悠悠地把这四句话抛出去,它不是什么心机,而是保护自己的智慧。

第一句:“兄弟,我知道你肯定火烧眉毛了,但咱先冷静三分钟,把事儿捋捋。”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的急,我收到了,但别想用情绪绑架我。”人一着急,就容易钻牛角尖,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就像银行柜员稳住一个要给骗子汇款的老人,事后老人还得千恩万谢。你也要做那个“稳压器”。

让对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像讲故事一样全盘托出。你听的不是故事,是破绽。我有个哥们,当年哭着喊着要借钱给儿子买学区房,说这是天大的事。我让他先别急,一问才知道,他儿子成绩本来就拔尖,他们又在市区租房住,完全符合入学政策。最后,他一分钱没借,儿子也顺利进了名校。你看,很多所谓的“急”,其实都是当事人自己吓自己。你跟着他一起急,那叫“火上浇油”;你让他冷静下来,那才叫“雪中送炭”。

第二句:“哎,我最近正好看到一个搞快钱的门路,要不要听听?”

这句话,堪称一块“人品试金石”。《左传》里说“量力而行”,借钱这事,不光得看对方的人品,更得看他有没有还钱的能力。一个连赚钱的念头和行动力都没有的人,你指望他拿什么还你?靠情怀吗?

你抛出这个“赚快钱”的钩子,不是为了真的给他指路,而是为了试探他的反应。如果他眼睛一亮,追着问:“真的?啥路子?”说明他心里还惦记着“还”这件事,有上进心。可如果他一脸不耐烦,甚至直接打断你:“别扯那些没用的,你就说借不借吧!”那基本可以断定,他心里想的只有“借”,压根就没“还”这个字。这种人,你把钱借给他,还不如直接打赏给主播,至少还能听声“谢谢老板”。

第三句:“钱的事儿不急,你啥时候方便啥时候还,真的。”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放宽心,实际上是在给你自己上保险。很多人借钱时心里都默认了一个“还款KPI”,比如一年、半年。结果对方五年都没动静,自己就天天抱怨,心态崩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好了“这笔钱可能十年二十年都回不来”的心理准备,那后面的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个“佛系”态度有个大前提:这笔钱的“牺牲”,不能影响你自己的生活质量。你不能为了帮别人,让自己全家跟着吃土。这笔钱,必须是你资产里的“闲钱”,是那种丢了也不心疼的钱。我老家就有这样的例子,父亲借钱给叔叔盖房,结果到了儿子这辈才还清,前前后后快三十年。他们就是这么一年还一两千过来的,你催也没用,人家确实穷。所以,借出去之前,先问问自己:这笔钱,我“送”得起吗?

第四句:“这么大的事,你跟嫂子/家里人商量过了吗?我也得回家跟我们家领导汇报一下。”

这是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火墙”。钱,是家庭共同财产,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做主。你让借款人先和家人商量,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一人借钱,全家不认”的尴尬场面。特别是那些因为赌债、烂账来借钱的人,他家里人要是知道,第一个不答应。让他当着家人的面来借,这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就高了好几个等级。

同时,你也要告知自己的家人。这既是尊重,也是分摊风险。万一真要不回来,至少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压力和埋怨。著名作家笛福,晚年就是因为躲避债务,在颠沛流离中去世的。他的债主之一去世后,其遗孀却开始疯狂追债。你看,个人行为的风险,有时候会波及整个家庭。

所以,扶危济困是美德,但绝不是无脑的“慈善”。我们既要有一颗温暖的心,也要有一双能看清路的眼。这四句话,就像是你手里的探照灯和防弹衣,能让你在复杂的人情江湖里,既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又能做出最不后悔的决定。

毕竟,真正的智慧,不是在问题发生后去补救,而是在问题发生前,就让它根本没有发生的机会。

来源:明光书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