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口才三十几万的小县城,居然能在两千多年里接连走出59个宰相、59个将军?这不是玄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山西的一段传奇。而更有趣的是,这个县城的名字,还跟汉武帝的一次“听喜讯”密切相关。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口才三十几万的小县城,居然能在两千多年里接连走出59个宰相、59个将军?这不是玄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山西的一段传奇。而更有趣的是,这个县城的名字,还跟汉武帝的一次“听喜讯”密切相关。
想象一下,时间回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东巡至山西一个叫“左邑”的地方。一封军报送来:南越被大败,捷报传捷!刘彻龙颜大悦,随口赐名:“既然在这听到喜讯,就叫‘闻喜’吧!”
于是,一个随意而起的名字,却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里中国历史上最响亮的“人才标签”。
在我看来,闻喜真正被推向神坛的,是裴氏家族。
在闻喜北二十多公里的裴柏村,有一个繁衍了两千多年的大家族。九座山岭环绕,宛如“九凤朝阳”。这里走出的人,简直是中国历史的“官员制造机”。
北宋文豪欧阳修感叹:“天下无二裴!”这五个字至今仍刻在晋公祠门口。要知道,这可不是文人随口一夸。裴氏家族从汉朝发迹,魏晋开始崛起,南北朝遍地开花,唐代达到巅峰,宋朝余晖不灭,前后辉煌了1400多年。
来看看这些数字:
宰相59人,几乎每朝都有裴家人当政。大将军59人,文武双全不是说说而已。刺史211人、太守77人,正史立传者600多人。光是唐代289年,裴家人就出了33个宰相,平均不到十年就能“轮换”一位。难怪当时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换句话说,你想研究唐代政治,离不开闻喜的裴氏家族。
再说几个代表人物:
汉代裴盖,任水衡都尉,是裴氏早期的开路先锋。魏晋裴秀,不仅是宰相,还是地理学家,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地图理论。隋代裴矩,编撰《西域图记》,把丝绸之路画成“地理说明书”。唐代裴寂,协助李渊开国,成为唐朝第一任宰相。唐代裴度,安史之乱后的中兴名臣,连韩愈、白居易都给他写诗点赞。顾炎武感叹:“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意思是,裴家兴衰几乎就是唐朝国运的缩影。
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个家族能辉煌1400年,靠的是什么?
答案藏在他们的家风。裴氏家训里写得清清楚楚:耕读传家、廉洁自律、崇文尚武。甚至立下铁规:子孙若考不中秀才,不能进宗祠大门;若是贪官污吏,不准进祖坟,还要从族谱里除名。
这就相当于给家族设了“防火墙”,保证后代不至于一朝腐败全盘皆输。说白了,裴家的成功不是一时的“祖坟冒青烟”,而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制度化家风。
除了权力巅峰,裴家在学术上同样耀眼。
东晋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一;他的后人裴骃、裴子野接力完成史学研究,史称“史学三裴”。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文化比权力更能留存千年。宰相和将军也许只是史书上的名字,但史学、地理学的贡献,却能流传至今。
当然,盛极必衰是规律。五代以后,裴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宋代虽还出了三个宰相,却再无唐代那般辉煌。往后的闻喜,也慢慢回到一个普通县城的节奏。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失败。裴氏留下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就像江河水流,总有波峰波谷,可深埋其中的基因,会在关键时刻再次闪光。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