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汉将军郭威,因掌握重兵遭到年轻皇帝刘承祐的猜忌。皇帝密令下属除掉他,暗杀计划层层布控,结果天不绝郭威。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三国,也适用于五代十国。
乱世中,权力斗争血腥残酷,心不狠、手不辣根本就站不稳。
后汉将军郭威,因掌握重兵遭到年轻皇帝刘承祐的猜忌。皇帝密令下属除掉他,暗杀计划层层布控,结果天不绝郭威。
他提前知晓密令的内容,干脆便假传皇命圣旨,声称皇帝命令他诛杀所有手下将领。
众将惶恐不安,为自保纷纷支持郭威他带兵谋反,猎物由此变成猎人。
郭威借力反击躲过杀局,并率兵南下攻破开封,将刘承祐推翻。最终自立为帝,建立后周,成为乱世中的枭雄。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1
兵乱纷争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坷的,郭威也不例外。
他出生于904年,正值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乱世之始,天下各地动荡不安。
唐朝政权覆灭后,北方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政权,南方同样分裂出多个割据朝廷。
长年战乱导致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战乱尤为频繁。
郭威的家乡为河北邢台,处于乱世的中心,以至于他从小对战场、对军旅就不陌生。
由于父母早逝,郭威早年生活艰苦,被姨母收养,从小就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村庄不断被战火侵袭。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而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也很早就学会如何在战火中生存。
18岁时,郭威离开河北投身军旅,为得只是吃一口饱饭而已。
时值后唐建立不久,他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军队,成为一名普通士兵,从最底层的士卒做起。
是金子就有自己的闪光点,郭威身形魁梧、力量出众,作战勇猛、智慧超常,作战时经常冲在最前,也知道用谋略。
军中高层很快注意到他的不凡,后因屡次立功进入“从马直”,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努力会让一个人步步高升,但想要跨越阶层、阶级,得需要老天爷赏饭吃。
很快,郭威改变命运的机遇就来了。
一次随军作战途中,部队因暴雨滞留在客店,刚好邢州豪右之家的柴氏女避雨于此。
缘分就是这么微妙,柴氏见郭威勇武有力、意志坚毅,对他一见钟情、颇为倾慕。
甚至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郭威,并在婚后大力支持丈夫。
娘家人有钱有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威在军中地位愈发稳固。
说起让郭威更上一层楼的伯乐,就不得不提一下刘知远,此人是后汉的开国皇帝。
汉祖累镇藩阃,皆从之。及镇并门,尤深待遇,出入帷幄,受腹心之寄,帝(郭威)亦悉心竭力,知无不为
军旅生涯早期,郭威的上司是刘知远,沙场老将、深谙兵法、慧眼识珠。
刘知远很重视部下的能力和才干,郭威也是得到他的赏识,积累丰富的战斗知识与经验。
后唐、后晋的动荡中,权力不断更迭,郭威也从一名士兵成为军事统帅,更是刘知远的亲信。
刘知远取代后晋建立后汉,郭威成为开国功臣,靠着从龙之功被提拔为枢密使,负责国家军政大事。
刘知远对郭威十分信任、委以要职位,郭威在军中声望日益提升,进入后汉政权的核心。
权力的交替与统治危机,从来不会消失,尤其是在权力更替的时候。
2
刘知远只有一年的皇帝命,去世后年幼的儿子刘承祐继位。
儿子行不行,当老子的最清楚,临终时刘知远给儿子找了一批托孤老臣,郭威便是其中之一。
皇权、臣子的矛盾自古以来就有,主少臣强时矛盾会更加尖锐,郭威本无心干预朝政,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汉隐帝继位不久,便对顾命大臣的强烈不满、心存戒备,尤其像郭威这样的“军政双抓”的大臣。
郭威手握北方军权,军队对郭家更是忠心耿耿,这样的局面让汉隐帝深感不安。
除此之外,朝堂奸臣横行政局混乱,顾命大臣的行为粗鲁嚣张,汉隐帝对政局的掌控十分吃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决定采取手段改变局面,直接将一批老臣诛杀,郭威不在京城逃过一劫。
但,皇帝会放过他吗?肯定是不会的。
大约在950年,汉隐帝派遣舅舅李弘义前往澶州,意图暗中将郭威斩草除根。
然而,李弘义胆小怯懦不敢动手,还将密令告知郭威的心腹王殷。
王殷接到消息,立即派人把此事告诉了郭威,让其提前做准备。
我为后汉呕心沥血,你个小皇帝居然要杀我,郭威内心愤怒不已。
不过,他并未立即起兵反抗,而是精心策划了一场戏,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并争取部将支持。
郭威先是召集手下的所有将领,随后宣读了一道伪造的圣旨,假称汉隐帝命令他将所有部将全部处决。
部下们不知真相,以为小皇帝真的要杀了他们,纷纷恼羞成怒义愤填膺。
好啊,好啊......我们一群人为后汉马革裹尸、流血流汗,你个小皇帝居然要杀我们。
既然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们不义,最后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郭威,共同反对汉隐帝。
除此之外,郭威还允许大军打入开封后,可以随意抢掠十天,大家伙的心一下子就燃起来了。
借助伪诏,郭威给自己起兵找了一个正当理由,还得到部将的全力支持。
允许抢掠,又大大激发了军心,人心可用、军心可用,一场军事政变悄然间拉开帷幕。
3
郭威的手段很直接,带领军队以“清君侧”之名杀向京城。
部下将领誓死追随郭威,军心空前团结,其它响应之人也不在少数。
小皇帝只是皇宫里的金丝雀,哪里是郭威的对手,一路上势如破竹,短短数日间便攻陷大量的土地。
沿途守军纷纷倒戈投靠,郭威的势力快速膨胀,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汉隐帝的统治全面崩溃名存实亡。
不久大军来到京城,仅仅几日激战便攻破开封城门进入京城,几乎没有遭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后汉朝政崩溃,大军顺利控制京城,政权转移至郭威的手中。
汉隐帝见大势已去,匆忙从秘密通道逃出京城,郭威早已在城外严密布防,每一条通道都被堵死。
可挑剔根本无路可逃,慌乱中独自一人逃至京城外一处民宅,结果被乱军发现并斩杀。
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士兵在京城内大肆抢掠,一时间开封城内混乱不堪。
宫殿被焚毁,民宅被掠空,百姓饱受战火摧残,无数平民百姓无家可归。
家园顷刻间化为废墟,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京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之中。
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郭威身边的亲信急忙找到他,劝说赶紧收手。
若是任由士兵肆意抢掠,对京城造成破坏是小,一旦被百姓唾弃,将无立足之地。
郭威深思熟虑后,立刻下令停止掠夺,民众恐慌缓解,秩序逐步恢复,京城劫掠乱象得以平息。
按正常流程,郭威完全有资格登临九五之尊的皇位,但他并未急于称帝,因为时机不到。
得天下讲究名正言顺,现在登基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起兵反叛旗号是“清君侧”。
不久他便派人将刘知远的养子刘赟接至京城,并且拥护刘赟为皇帝,继续尊奉刘氏的宗庙。
裂黄旗以被威体,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笺,请奉汉宗庙,事太后为母。
这一招挟天子而令诸侯很管用,有效地平息了大部分的刘氏势力,减轻各方的敌意。
掌控京城和朝廷期间,郭威北和契丹、南和各大割据政权,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完成权力的过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很快东风就来了。
公元950年契丹大军南下,三军拥护郭威为皇帝,挟军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幕比赵匡胤用的还炉火纯青。
叛乱平息后,大军回到开封,后汉李太后不得不接受事实,一场没有流血冲突的改朝换代顺利完成,后周正式取代后汉。
郭威称帝后,对后周的政治结构进行调整,清除后汉残余势力,稳定国家的内外局势。
减轻百姓赋税推行仁政,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经济,对辽和南唐的和平政策,避免挑起新的战争。
内政方面,着力发展农业,缓解民生困苦,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根基。
广纳人才、提拔有志之士,还开科取士择优任用,后周国力蒸蒸日上。
五代十国乱世,很多皇帝都是暴君,但郭威却十分不同。
虽然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他统治期间绝对称得上政治清明,百姓生活气象一新。
曾多次对臣下说:
朕起於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
只可惜,这样一位皇帝实在是短命,包括后来的后周世宗柴荣一样如此。
毫不夸张地说,北宋能够快速立足脚跟兵崛起于中原,除了赵匡胤自己的雄才大略外,也离不开郭威打下的基础。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参考资料:从“古惑仔”到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郭威的故事 - 百度学术
来源:大风起兮谈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