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优则粮丰,本固则邦宁。"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其品质直接决定作物产量与抗逆能力。对我国这种农业大国而言,掌握种源核心技术既能筑牢14亿人饭碗根基,又能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因此,农业发展中,种子的研发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种优则粮丰,本固则邦宁。"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其品质直接决定作物产量与抗逆能力。对我国这种农业大国而言,掌握种源核心技术既能筑牢14亿人饭碗根基,又能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因此,农业发展中,种子的研发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甘肃作为西部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更是受到了高度的关注,近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5年全省春播作物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其中,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育的春小麦品种甘育5号、甘育8号入选河西灌区重点推广品种。
《意见》的示范品种以近两年新审定(登记)、抗性强、产量高、适宜本生态区域种植的为主,甘农职院能够入选此次推广品种,仅印证了学校在种子研发领域的硬核实力,更折射出农业职业教育将课堂搬进田野、把科研注入泥土的独特价值。这所拥有万名学子的农业院校再次用实力证明:在守护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职业院校既能扛起科研攻关的硬任务,也能培养出扎根田土的“新农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扎根于一支结构多元、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588名教职工中,235名业内技术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团队,53.63%的双师比例让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4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领衔攻关,311名博士、硕士教师组成科研中坚力量,在种质资源筛选、抗逆性研究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这种“企业专家传经验、学术团队攻技术”的协作模式,使得甘育系列小麦品种既能通过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的严格论证,又能在河西灌区的实际种植中展现抗性强、产量高的优势。
学校建设的39个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作物生产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成为种业创新的孵化器,师生在这里完成从基因筛选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实践,让科研成果真正“带泥生根”。
除此之外,该校还搭建了政校行企合作平台,为师生创造了“边研究边推广”的独特机遇,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让实验室里的种苗直接接受市场检验。
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框架下,学生跟着企业导师在河西灌区推广甘育系列品种时,不仅要讲解栽培技术要点,还要收集农户反馈、监测品种适应性,这些鲜活的一线数据又反哺到学校的育种研究中。这种“研发-推广-反馈-优化”的闭环,不仅加速了品种迭代,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既懂技术、又知农情的复合型人才。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河西走廊的万亩良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种业创新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所院校已悄然构建起育人与兴农同频共振的生态圈——这里走出的学子,既是科研成果的参与者,更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用在校练就的本领,在陇原沃野上续写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答卷。
来源:裴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