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双十一销售额盘点,23年1.13万亿,24年1.44万亿,25年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8:01 1

摘要:星图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全网电商成交额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史上最长”的购物季里,气氛降噪但数字抬头

星图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全网电商成交额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史上最长”的购物季里,气氛降噪但数字抬头

说白了,问题不在“买不买”,而在“怎么买”

今年从10月7日就开闸,促销一路拉长到11月中,节奏像拉面一样被拽得很细

到10月31日,累计销售额已经过了10026亿元;

最后收官一看,16950亿元跑出来了

天猫坐榜首,京东紧随其后,抖音排第三,这个格局基本稳

我半夜刷手机,首页推了“AI试衣”“AI清单”,界面干净了不少,但心态也更从容,确实没有以前那种“抢到就是赚到”的冲动

很多人说今年的双十一“没感觉”,其实是因为节日从“爆发一天”变成“慢跑一个月”

当年凌晨蹲点下单的紧张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段满减、分波预售、分区加价的“耐力赛”

更扎心的是,网友里有63%的人觉得双十一没必要了,理由很直接:优惠没以前明白,凑单像做算术题

一个年轻同事边算边叹气,“满400减50,叠券再减30,还要跨店凑满,买到最后不确定是不是最便宜”,这份疲惫肉眼可见

但别忽略数据本身——成交在涨,说明“愿买”的人并不少

换句话说,消费者变了

艾媒咨询的观察很到位:2025年双十一,大家更看重商品实用性、品牌口碑和售后服务,而不是单纯低价

我在地铁里看见三四个学生穿军大衣,袖口磨得发亮,问一句为什么不买羽绒服,得到的答案是“更抗风、还便宜”

前阵子“300元以下基本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上了热搜,有业内人士提到这背后是材料和工艺的真实成本

年轻人的选择,不是穷,是把钱花在刚需上

这股理性,让商家必须改产品、改话术,别再只玩噱头

今年还有一个看不见但很关键的转折点:规则更清楚

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给各平台发布合规提示,明确杜绝“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要求满减等关键信息透明呈现

这件事对购物体验的影响,比一个大额红包要长久

说白了,消费者不怕没优惠,怕的是藏规则

当促销回到简单明白,大家的信任才慢慢回来

当然,平台也没闲着

今年的共同动作是“上AI”:AI试衣、AI清单、AI导购成标配

我试了下某平台的AI试衣,上传照片后能生成版型建议,尺码不再靠猜

你可能不会因为这个多买,但至少少退

更扎心的是,AI眼镜今年竟成了爆款,它不只是炫技,很多人是拿来做运动记录和日常拍摄,满足的是细小但真实的场景需要

这说明技术回到了服务,而不是表演

商品的风向也在动

轻奢皮草、小而轻的保暖件,新中式养生从“概念”走到“购物车”,苹果黄芪、山药、姜黄这些组合卖得很俏

我家楼下小店门口摆着“苹果配黄芪”的卡片,老板笑说“这组合是网上学的,买的人挺多”

即时零售也冒头了,星图的数据给出一个关键数:今年即时零售做了670亿元,成了新增长极

这意味着临近的便利店、社区商超被纳入“电商战场”,从下单到拿货更短,靠的是离你更近的货架

有网友拿桑坡村的起伏来形容双十一的冷暖,我的看法是可以借镜但别以偏概全

桑坡曾是“中国皮都”“淘宝第一村”,2018年电商销售额做到16亿,通宵发货是常态;

到2024年初,媒体报道称村里经营压力大、关门比例高

它的变化提醒我们:热度会迁移,渠道会洗牌,结构会重组

我在一个快递点看见小哥批量扫码,他说现在单不一定少,但更分散,“有人在平台下单,也有人走即时零售,路线多了”

这不是冷,是分流

那么,为什么数字涨、氛围却淡?

我尝试把因果链摆清楚:购物周期拉长,集中爆点被摊薄;

促销规则收紧,噪音减少;

消费者更理性,冲动降温;

平台上AI,效率提升却不制造喧闹

最终呈现的是“稳增长、低声量”的新面貌

对品牌来说,意义很直接:与其卷最低价,不如卷“好用”“好评”“好售后”

我问一个做男装的朋友今年怎么调,他说把钱从“超大主播坑位”挪到“售后时效”和“尺码精准”,退货率降了,复购上来了

这就是理性带来的正反馈

还有一点不该忽视:监管的明确与渠道的多元,正在给行业设新底

当平台不能玩“杀熟”,当满减必须清晰,用户的决策成本降低;

当即时零售提供近场交付,电商就不止是“仓到家”,而是“店到家”

这对线下店是机会,不是威胁

说白了,谁能把“离用户近”这件事做到极致,谁就更稳

我个人的判断是

今年的双十一不是“没落”,而是“重置”

从2009年的高举高打,到2017年的顶峰,再到今天的降噪增长,消费在从“刺激”走向“常态”

这条路没那么好看,但更可持续

数字说明需求在,节奏说明方式变

接下来值得看的是,各平台公布更细的品类数据,监管部门的促销合规复盘,以及即时零售的运营调整

这三件事,会把“买什么”“怎么卖”“怎么管”这条链条再拧紧一点

对我们每个人,变化也很简单:别被复杂规则绑架,盯住真实需要;

看口碑和售后,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

等到明年再问“25年呢”,也许我们更关心的不是总额,而是这笔钱有没有买到真正的生活质量

来源:外向海海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