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四年后分手,佘诗曼再一次押对宝,他却只能演烂片养四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08:37 1

摘要:佘诗曼站在釜山影展的领奖台上,用粤语说完“香港演员需要更多国际舞台”那一刻,香港电视城同步打出祝贺字幕,她的手机立刻跳出银行短信:奖金五十万港币已到账。

佘诗曼站在釜山影展的领奖台上,用粤语说完“香港演员需要更多国际舞台”那一刻,香港电视城同步打出祝贺字幕,她的手机立刻跳出银行短信:奖金五十万港币已到账。

同一天夜里,陈浩民在广州番禺的仓库直播卖沙发垫,连续喊了五小时“上车”,后台显示当晚GMV七百三十万,他抽成百分之十五,扣除投流成本,净赚八十二万。

两条时间线在同一天发生,却像隔着一道海峡,一边在聚光灯下谈理想,一边在仓库里数钞票。

把镜头拉回十八年前,两人拍《带我飞带我走》时,剧组给佘诗曼的片酬是每集五万港币,陈浩民每集四万,差距不大。

如今,佘诗曼拍《新闻女王2》单集片酬涨到二十万,外加监制分红,预计总入账一千二百万;陈浩民去年拍的网络电影最高一部打包价一百二十万,七部片子加起来还不够佘诗曼一部剧的零头。

数字不会骗人,它直接说明:有人还能靠作品涨价,有人只能按斤卖。

佘诗曼敢兼任监制,是因为TVB需要她这块招牌去拉广告。

第一季《新闻女王》招商二点八亿,第二季目标三点五亿,广告部把她的名字写在PPT第一页,客户就肯签单。

她掌握选题权,能把新闻室黑幕写进剧本,也能把新人林昕硬塞进组,这是权力变现。

陈浩民也掌握权力,他掌握的是直播间的流量密码:把价格打下来。

厂家给他成本价二十九块的空气炸锅,他喊九十九包邮,三分钟卖三万台,瞬间回血。

两种权力,一个向上游内容延伸,一个向下游渠道下沉,谁高谁低,市场用钱包投票。

有人骂陈浩民“掉价”,可掉价也得有人接盘。

平台给他的网络电影开出一百万买断价,是因为点播数据实在难看:上一部《济公》分账期六个月,有效点击四百万次,平台得五十万,他得四十万,还不够付演员机票。

直播却能把旧日情怀直接折现,观众刷一句“段誉哥哥”就下单四件套,这比任何剧本都稳。

陈浩民算过账:拍一部网大要三个月,赚八十万;直播三个月,每月五千多万流水,净赚三百万,还要选哪边?

他说“直播比拍戏收入更稳定”,是实话,也是无奈。

佘诗曼的“国际奖项”看似光鲜,背后同样是一套冷冰算法。

釜山电影节“亚洲内容奖”需要港剧撑场面,TVB需要海外版权卖价,双方一拍即合。

她的奖座换来的是《新闻女王》韩国播出版权费从每集八千美金涨到两万五千美金,三十集就是五十万美金,TVB与她四六分账,她再拿三成,落袋二百四十万港币。

荣誉与现金同步到账,这才是“国际舞台”的真实含义。

再看生活账本。

佘诗曼住港岛南湾,市值一亿二千万的顶层复式,月供三十万,对她来说只占月收入一成。

陈浩民住上海佘山四千平别墅,月供十八万人民币,看似轻松,却要负担四个孩子国际学校学费,一年一百二十万,外加老婆蒋丽莎的直播团队开销,每月固定支出两百万。

他不敢停播,停一天就断现金流。

佘诗曼可以挑剧本,不接戏也能靠广告和商演活得很润;陈浩民不能停,停了贷款就咬人。

两条路,一条越走越宽,一条越走越窄,却都是他们自己选的。

2024年3月的香港影视展,媒体把两人同框照片放大:佘诗曼被十家品牌围着递名片,陈浩民身边只有两个微商求合影。

现场记者追问他会不会再与佘诗曼合作,他摆手说“尊重彼此生活”;佘诗曼通过经纪人回一句“专注当下工作”。

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已经不在一个世界,别硬凑。

观众唏嘘“昔日情侣成陌路”,可娱乐圈从来不写童话,只写资产负债表。

有人担心佘诗曼当老板会赔,三色堇娱乐签的三个新人还没给公司赚一分钱,每月培训、宣传、房租烧掉八十万。

她不怕,她拿奖后三个内地品牌代言找上门,打包价一千二百万,直接覆盖三年运营成本。

陈浩民也签新人,在直播间让他们当助播,底薪八千加提成,干得好月入三万,干不好就走人,像流水线。

一个用资本养梦想,一个用流量养家庭,两种模式,两种人生。

最现实的一幕发生在报税季。

佘诗曼的会计师帮她申请“艺术家税务优惠”,把拍戏、监制、代言收入拆进不同公司,综合税率降到百分之九,省下一千多万。

陈浩民的财务顾问劝他注册个体户,把直播收入拆成经营所得,核定征收百分之三点五,一年也能省两百万。

两人都在合法省钱,却省出不同量级:她省出一套房,他省出一辆车。

数字再次提醒:起点不同,规则相同,结果天差地别。

故事讲到这里,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冷冰选择。

佘诗曼选择把剩余价值押在作品上,让角色替她说话;陈浩民选择把剩余情怀一次性变现,让吆喝替他养老。

两条路都写在合同里,黑纸白字,签字画押。

观众可以唏嘘,可以鼓掌,可以骂,可以赞,但合同一旦生效,就没有回头键。

所以,如果明天有人问你:你愿意在领奖台上说理想,还是在仓库里喊上车?

别急着回答,先摸摸自己的钱包,再翻翻贷款短信,然后问问自己:到底哪种自由更便宜?

来源:辰东小晨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