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必看!6个常见谣言一次说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00:01 2

摘要:“医生,我做完胆囊切除手术,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吃肉了?”“听人说切了胆囊容易得肠癌,是真的吗?”在肝胆外科门诊,术后患者的这类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例胆囊切除手术,其中近80%因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良性疾病。手术

“医生,我做完胆囊切除手术,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吃肉了?”“听人说切了胆囊容易得肠癌,是真的吗?”在肝胆外科门诊,术后患者的这类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例胆囊切除手术,其中近80%因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良性疾病。手术本身是为了解决病痛,但术后流传的各种“说法”却让不少患者陷入焦虑——有的不敢吃油怕腹泻,有的过度忌口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有人因错误认知延误康复。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术后最易踩的6个“坑”,用科学数据和权威指南给大伙儿吃颗定心丸。

谣言1:术后一辈子不能碰油,吃一口就腹泻

真相:短期需控油,长期可逐步恢复脂肪摄入。

胆囊的核心功能是“储存胆汁”——肝脏每天分泌约800-1000ml胆汁,胆囊将其浓缩5-10倍后,在进食时收缩排出,帮助肠道消化脂肪。切除胆囊后,胆汁失去“仓库”调节,会持续少量排入肠道,导致初期对高脂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

但“不能碰油”是典型的过度解读。根据《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术后早期(1-2周)建议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50g,约等于5汤匙食用油),优先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2周后可过渡到“适度低脂”(每日脂肪摄入50-80g),适量摄入鱼、瘦肉、坚果等优质脂肪;3个月后,若身体适应良好,可恢复正常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总热量的30%,约60-80g)。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针对1200例胆囊切除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约60%患者术后1个月可耐受正常炒菜用油,仅15%因术前胆囊功能严重受损,需长期控制脂肪摄入(<50g/日)。腹泻多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主要与胆汁“冲击”肠道有关,通过“少食多餐、避免油炸、搭配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可有效缓解,通常3-6个月肠道菌群适应后,消化功能会明显改善。

谣言2:切了胆囊,肠胃肯定变差,吃啥拉啥

真相:短期消化功能波动常见,长期多数人能恢复正常。

术后肠道需要重新“学习”适应胆汁的变化:胆汁持续流入肠道,可能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甚至轻微腹泻;同时,肠道菌群也会因饮食改变而调整,部分人会出现胀气、排气增多。

但“肠胃肯定变差”是危言耸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约70%患者术后1个月内有轻度消化不适,仅5%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随着饮食调整(如增加益生菌摄入、补充膳食纤维)和肠道适应,消化功能会逐渐“重启”——北京友谊医院对500例术后患者的1年随访发现,90%患者自述“消化和术前差不多”,仅8%因合并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基础疾病,需长期注意饮食。

值得强调的是:术后合理饮食反而可能改善肠胃状态。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常因疼痛不敢正常进食,长期处于“饥饿-暴饮暴食”模式,肠道功能本就紊乱;术后规律饮食+科学搭配,反而能让肠道“休养生息”。

谣言3:胆囊切除后,结肠癌风险翻倍(重点辟谣!)

真相: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两者关联,反而可能降低风险。

这个谣言流传甚广,甚至让一些患者术后陷入“恐癌”焦虑。其源头可能是早年对“胆汁酸代谢”的误解——有人认为胆汁持续进入结肠,会刺激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但现代医学研究已完全推翻这一说法。

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20年发表的荟萃分析,纳入全球12项研究、超150万例胆囊切除患者,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胆囊切除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无显著差异(RR=1.02,95%CI 0.95-1.10)。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10万例患者,也得出同样结论。

相反,胆囊结石本身可能与结肠癌风险轻度相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对3000例胆结石患者的5年随访发现:未切除胆囊的胆结石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率约12%,高于健康人群的5%;而切除胆囊的患者,息肉发生率降至6%,推测与“结石长期刺激胆管,可能导致胆汁反流入胰管或结肠”有关。因此,对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患者,及时切除胆囊反而可能“减少”结肠病变风险。

谣言4:术后要吃一辈子药“护胆”,否则会复发

真相:良性疾病术后无需长期服药,定期复查更重要。

胆囊切除是为了解决“胆囊本身的问题”(如结石、炎症、息肉),属于“根治性手术”,而非“姑息治疗”。根据《胆囊切除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术后用药需遵循“按需使用”原则:

短期用药:仅少数患者因术后轻微腹痛、腹胀,医生可能开具1-2周的“消炎利胆片”或“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恢复,症状缓解后可停药;

长期用药:无明确医学指征。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证实能“预防胆管结石”或“保护胆囊切除后的健康”,盲目服药反而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复查”。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建议: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观察胆管情况);3个月复查血脂、血糖(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代谢变化);6个月复查腹部CT(高危人群,如术前有胆管结石者)。若术后出现持续右上腹痛、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发热,需及时就医排查胆管炎、胆管结石等并发症,但这些情况的总体发生率不足5%。

谣言5:鸡蛋、牛奶不能吃,会诱发胆管结石

真相:适量摄入优质蛋白是术后恢复必需,关键在“怎么吃”。

鸡蛋黄中的胆固醇曾是“背锅侠”——有人认为吃蛋黄会刺激胆汁分泌,导致胆管结石。但实际上,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如胆盐减少、胆固醇过多)”“胆道感染”“胆管解剖异常”等有关,与吃鸡蛋无直接关联。

鸡蛋是优质蛋白的“黄金来源”,每100g鸡蛋含13.3g蛋白质,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最接近,术后伤口愈合、免疫力恢复都离不开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可吃1个鸡蛋(蛋白+半个蛋黄),若担心消化负担,可改为“蛋白2个+蛋黄1个”或“隔日吃1个全蛋”。

牛奶、鱼肉、豆腐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理,术后完全可以正常食用。需注意的是“烹饪方式”——避免油炸(如炸鸡、油条)、肥腻(如五花肉),选择清蒸、水煮、炖煮等清淡做法,同时搭配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杂粮(如糙米、藜麦),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帮助调节胆汁排泄。

谣言6:术后只能吃素,否则胆管结石复发

真相:长期吃素易营养不良,荤素搭配才是“王道”。

“切了胆囊要养着,只能吃青菜豆腐”的说法,让不少患者术后成了“素食主义者”,结果体重骤降、免疫力低下,反而更易生病。这种认知的误区在于:把“胆囊切除”和“胆管结石”混为一谈——胆管结石的发生与“饮食中高脂、高糖、低纤维”有关,而非“吃荤”。

术后身体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来修复组织:

蛋白质:瘦肉、鱼虾、鸡鸭(去皮)、豆制品是优质来源,每日需保证1-1.2g/kg体重(如60kg患者每天需60-72g,约等于1盒牛奶+1个鸡蛋+150g鱼肉);

维生素:深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橙黄色水果(如橙子、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C、E,能保护肠道黏膜;

膳食纤维:燕麦、全麦面包、菌菇类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淤积风险。

当然,“荤素搭配”不等于“大鱼大肉”。建议术后饮食遵循“3个原则”:

少食多餐:每日5-6餐,每餐七八分饱,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脂肪;

低脂高纤维: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减少动物油、肥肉;

循序渐进:术后1个月以软食为主(如粥、蒸蛋),2个月后过渡到正常饮食,3个月后可根据身体反应调整。

写在最后:科学康复,别被谣言绑架

胆囊切除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健康的新起点”。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10万例患者的长期追踪,胆囊切除术后10年,患者的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差异,仅5%因术前基础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影响预后。

术后真正需要做的是:① 听医生的话,按时复查;② 学会“聪明吃饭”,不盲目忌口也不暴饮暴食;③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术后1个月可散步,3个月后尝试慢跑、游泳)。

记住:身体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科学的康复方案比任何“偏方”“谣言”都靠谱。放下焦虑,用知识武装自己,你会发现:切除胆囊后,生活依然可以有滋有味!

来源:阿哲的随笔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