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诗龄一句“我不喜欢周也”被全网放大,真正的靶子其实是李湘的钱和姿态。
王诗龄一句“我不喜欢周也”被全网放大,真正的靶子其实是李湘的钱和姿态。
这句话不是从王诗龄嘴里飞出来的,是从李湘过去十年堆出的金山上滚下来的。
金山太高,风一吹,石头就砸在孩子脚背。
网友不是没听见那句疑似音频,他们是终于逮住一个可以朝李湘开的缺口,又舍不得直接骂大人,于是把火撒在她女儿身上。
16岁女孩在英国上课,手机一震,微博评论里全是“没家教”。
她只能关掉评论,把Live图改成静图,动作干净,像把门反锁,可锁的是她自己。
李湘在《歌手》后台对汪苏泷说“来,跟我女儿拍一张”,声音不高,却带着把对方当服务生的节拍。
汪苏泷愣了半秒,还是笑着配合。
这一愣被镜头抓住,传到网上,变成“李湘命令一线歌手”。
命令两个字,把她的日常习惯放大成公共事故。
她习惯用钱解决场面,用吩咐节省时间和情绪,省下来的部分,就是别人眼里的傲慢。
傲慢不会一次就炸,它像利息,按月复利,等到本金足够大,一句“我不喜欢周也”就能引爆。
音频只有三秒,背景嘈杂,到底是不是王诗龄的声音,技术部门没出鉴定,平台也没打标签。
可标签已经贴在女孩额头:炫富二代,没礼貌,看不起同龄小花。
标签是谁印的?
是李湘自己。
她带女儿拍综艺,月生活费随口说“几十万”,拍vlog,镜头扫过书包,扫出一只六位数的爱马仕。
数字一出口,观众就把母女绑在一起:妈妈花钱越狠,女儿越要完美。
一旦不完美,观众就得到报复的快感:原来你也有今天。
周也团队不回应,是聪明。
回应等于认领战场,不回应就把战场留给李湘。
李湘也不回应,她把评论区关掉,像把家门钥匙扔掉,以为外面的人就会散。
她忘了,公众事件不是她家客厅,灯一关,别人就会打开手机电筒继续照。
她越沉默,围观越兴奋,像深夜路边不挪走的肇事车,越堵越长。
她以为冷处理是高贵,其实是把女儿留在车灯底下继续晒。
英国学校里的同学不看微博,可华人留学生看。
王诗龄的Instagram 下面开始出现英文缩写“rude”,她删掉一条动态,又删一条,最后停更。
知情人士说孩子人缘不错,可人缘不错挡不住万里之外的刀。
刀不是金属,是无数个“她妈以前多狂”的截图。
李湘想给女儿全世界最好的,却把全世界的恶意先放进女儿书包。
她没教孩子躲,也没教孩子挡,因为她自己从没练过这项功课。
事件走到这一步,李湘其实只剩一条窄路:站出来,把音频原片交给第三方鉴定,如果是假,告到底;如果是真,替女儿道歉,然后让王诗龄自己开麦说“我还在学怎么说话”。
可惜她过去十年赚的最熟练技能是“不低头”,现在低头就等于把金山凿一道口子,她舍不得。
她宁愿女儿先学会闭嘴,也不愿自己先学会弯腰。
于是16岁孩子继续在英国上课,耳边却跟着一句被放大的“我不喜欢周也”,像随身听,按不到停止键。
观众要的不是真相,是李湘弯腰的弧度。
她不弯,腰就继续压在女儿身上。
网络暴力不对,可暴力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来自她亲手发的每一张炫富图,每一次把别人当背景的合照。
今天她怪网友对未成年下手,昨天她把未成年推向前台当流量。
时间一对账,没有谁是清白小白花。
结尾:
李湘不肯弯腰,王诗龄就得一直弯腰,这公平吗?
来源:顽强漂流瓶h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