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言语有温度,做事有分寸,关心有距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8:49 1

摘要:在人际交往的广袤天地里,言语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既能打开心灵的大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他人,使彼此之间筑起高墙。《资治通鉴》这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史书,虽未直接提及 “言语有温度” 这一表述,但其诸多故事却深刻展现了言语在人际交往中

在人际交往的广袤天地里,言语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既能打开心灵的大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他人,使彼此之间筑起高墙。《资治通鉴》这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史书,虽未直接提及 “言语有温度” 这一表述,但其诸多故事却深刻展现了言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让我们得以窥探言语有温度的巨大力量。

贞观年间,朝堂之上,魏征宛如一位刚正不阿的守护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唐太宗的不足,直言进谏。有一次,他察觉到唐太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渐渐滋生出骄逸之心,不再像创业之初那般虚心纳谏、勤勉治国。然而,魏征并没有选择生硬地指责,而是以一种极为诚恳且尊重的态度进谏:“陛下近来颇有骄逸之心,不如创业之初那般虚怀若谷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的地位差距犹如天堑,臣子进谏稍有不慎,便可能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但魏征深明大义,他深知唐太宗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君主,也明白此次进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言语中充分顾及了唐太宗的尊严,用委婉的方式指出问题,既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又表达了对君主的敬重。

唐太宗听后,虽一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但冷静下来后,他深知魏征所言句句属实,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于是,他不仅没有怪罪魏征,反而对魏征更加敬重,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新以勤勉的态度治理国家。

魏征的这种进谏方式,就像在寒冬里递上的一杯热茶,虽逆耳却暖心。在现代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需要指出他人错误的时候,此时,魏征的做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我们以真诚的态度,辅以尊重的语气去批评他人时,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从而促进彼此关系的和谐发展。例如,在工作中,同事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说:“你这个方案整体思路很不错,不过在某些细节上,我觉得我们可以再探讨一下,或许这样能让方案更加完善。”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会让同事感到难堪,更有利于团队合作。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在著名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闪耀在外交舞台上。面对秦王的挑衅,他毫不畏惧,巧妙回应,充分展现了言语的温度与力量。

当时,秦国国力强盛,秦王野心勃勃,企图在渑池之会上羞辱赵国,以达到其政治目的。酒过三巡,秦王假惺惺地对赵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这看似是一句简单的请求,实则暗藏玄机,是对赵国的公然挑衅。倘若赵王拒绝,秦国便有借口发动战争;若赵王答应,赵国的尊严将受到极大损害。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他深知此时必须维护赵国的尊严,但又不能与秦国发生直接冲突,否则将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他以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巧妙回应。这句话既表达了赵国不甘示弱的态度,又给秦王留足了面子,不卑不亢,充满智慧。

秦王自然明白蔺相如的意图,心中恼怒,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发作。在蔺相如的坚持下,秦王无奈之下,只好勉强敲击了一下盆缶。蔺相如见此,立刻让赵国史官记录下 “秦王为赵王击缶”,成功地挽回了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堪称外交史上的经典范例。他的言语如同一把柔和却有力的剑,既能巧妙地化解危机,又能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启示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无论是与朋友、家人还是同事相处,都应该懂得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让话语充满温度。比如,在与朋友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不过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说不定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对方,避免矛盾的激化。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事务打交道,做事的分寸把握,就如同在荆棘丛中寻路,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无数因做事有分寸而成就非凡,或因不懂分寸而身败名裂的故事,这些故事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声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行止有度的重要性。

汉初,风云变幻,彭越作为一代名将,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台上曾大放异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运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楚军后方,切断项羽的粮道,为刘邦赢得天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梁王,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公元前 197 年,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同时命令彭越出兵相助。彭越却称病不出,只派了部将带兵前往,这一行为引起了刘邦的不满,派人对他进行了严厉斥责。彭越心中害怕,本想亲自前往谢罪,却又在部将扈辄的劝说下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继续装病。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彭越手下的一名太仆因小事触怒彭越,彭越欲杀之,太仆吓得连夜逃到刘邦那里,诬告彭越谋反。刘邦本就对彭越的行为心存疑虑,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将彭越抓捕。念及旧情,刘邦没有处死他,而是将其废为平民,流放至蜀地青衣县。

在流放途中,彭越遇到了吕后,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向吕后哭诉自己的冤屈,希望吕后能帮他说情,让他回到老家昌邑。吕后表面上答应了他,可回到洛阳后,却对刘邦说:“彭越是员猛将,你把他流放蜀地,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如趁早杀了他。” 刘邦听后,觉得吕后所言有理,便下令处死了彭越,还将其灭族,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

彭越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他不懂得把握做事的分寸。在面对刘邦的命令时,他没有权衡利弊,而是轻易地选择了违抗,这无疑是在挑战刘邦的权威;在被刘邦斥责后,他又优柔寡断,没有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进一步加深了刘邦的猜忌;而在流放途中向吕后求情,更是犯了大忌,他没有意识到吕后的狠辣和政治野心,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从彭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把握做事的分寸。无论是面对领导、同事还是朋友,都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威,避免因过度自我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危机。例如,在职场中,当我们接到领导的任务时,要全力以赴去完成,即使遇到困难,也应及时与领导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擅自做主或敷衍了事;在与同事合作时,要明确各自的分工,避免越界行事,以免引起他人的不满。

汉文帝时期,朝堂之上,一次朝会正有序进行。汉文帝突然向右丞相周勃发问:“天下一年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顿时一愣,心中慌乱,他一直以来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对刑狱之事知之甚少,只得惶恐地谢罪说不知道。汉文帝接着又问:“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入和开支有多少?” 周勃愈发紧张,冷汗直冒,再次谢罪表示不清楚,此时的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汉文帝见状,便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回答道:“陛下,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主管官员负责。如果您要了解诉讼案件,可询问廷尉;若想知道钱粮情况,问治粟内史即可。” 汉文帝微微点头,继续问道:“既然各有主管,那你身为宰相,主管何事呢?” 陈平从容地回答:“宰相之职责,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们都能履行各自的职责。” 汉文帝听后,不禁对陈平的回答表示赞赏。

陈平的这番应对,充分展现了他做事有分寸的智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宰相的职责边界,不越权去回答不属于自己分管的事务,而是巧妙地将问题引向相应的主管官员,同时又准确地阐述了宰相的核心职责,既维护了朝堂的秩序,又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政治智慧。

在现代职场中,明确职责分工,不越界行事同样至关重要。以一个项目团队为例,项目经理负责整体的项目规划、协调和推进,各成员则分别负责不同的模块或任务。如果某个成员不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随意插手他人的事务,不仅可能导致工作混乱,影响项目进度,还可能引发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相反,当每个成员都能像陈平一样,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团队就能高效运转,项目也能顺利完成。比如,在软件开发项目中,程序员专注于代码编写,测试人员负责软件测试,设计师负责界面设计,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整个团队就能和谐有序地发展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冬日里相互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容易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难以感受到温暖。关心他人,同样需要把握好距离,做到疏而不远,亲而有间,这样的关系才能既温暖又自在。《资治通鉴》中,诸多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对关心距离的精妙把握,让我们得以一窥其中的智慧。

汉初,局势波谲云诡,周勃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立下了不世之功。他与陈平合谋,巧妙设计,成功夺取吕禄军权,随后迅速行动,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为刘氏江山的稳固扫除了巨大障碍。因功高震主,他被封为右丞相,一时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然而,周勃并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明白自己功高权重,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于是,在汉文帝询问政务时,他选择了主动示弱。当汉文帝问他全国一年审理的案件数量以及钱粮收支情况时,周勃虽身为丞相,但这些具体事务并非他的专长,他心里清楚,如实回答可能会暴露自己的短板,引起皇帝的不满;而若强行作答,一旦有误,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他诚实地表示自己并不知晓,避免了因不懂装懂而带来的风险。

此后,周勃又听从他人的建议,称病不上朝,请求归还相印。他的这一系列举动,看似是在示弱,实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他主动与皇权保持距离,避免了因过于亲近权力而陷入政治漩涡,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就像在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相处时,即使关系再好,也要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避免因过度关心而给对方带来压力,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舒适和长久。

唐朝,那个诗韵悠扬的时代,刘禹锡与韩愈,虽不是至交好友,且在文学观点上时有分歧,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在关键时刻奏响了动人的旋律。

当时,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至潮州。这一去,山高水远,前途未卜,韩愈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茫。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刘禹锡虽与他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写诗相赠,以真挚的情感和声援,给予韩愈温暖和力量。“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回忆了与韩愈年轻时共同的志向和追求,表达了对韩愈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给予了他鼓励和安慰。

刘禹锡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 “疏而不远” 的智慧。他们平日里或许交流不多,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方身处困境时,却能放下分歧,真诚地给予帮助。这种关心,不是时刻相伴的亲昵,而是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恰到好处,让人倍感珍贵。这也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不一定要时刻围绕在身边,而是要在对方真正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朋友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当他们面临生活的困境时,我们可以伸出援手,提供实际的帮助 。

《资治通鉴》中这些生动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精妙。言语有温度,是为人的修养与情怀;做事有分寸,是处世的智慧与原则;关心有距离,是交往的艺术与境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以温和的言语传递善意,以清晰的分寸规范行为,以恰当的距离呵护关系,如此,方能在人际交往中进退自如,收获真挚而长久的情谊,成就和谐美好的人生。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