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敦的马格尼茨基人权奖颁奖典礼上,齐哈努斯卡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专门表彰人权领域突出贡献的奖项,被她郑重献给“所有在狱中坚守正义的人们”,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很少有人知道,这份对正义的执着,全源于她多年来的亲身经历。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近期国际舞台上出了件挺让人意外的事,白俄罗斯反对派领袖斯维特兰娜·齐哈努斯卡娅在伦敦公开表态,明确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她给出的核心理由很实在,特朗普在推动白俄罗斯政治犯获释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短短几个月里已经有52人重获自由,未来数周还将有50人走出牢笼。
特朗普的执政风格大家都知道,向来以强硬著称,之前在国际事务中更多是“施压”“制裁”的路子,如今却因为“人道主义成果”被人提名和平奖,这反差确实有点大。
美国为啥偏偏对远在东欧的白俄罗斯事务这么上心,百余人获释的背后到底是纯粹的人道主义关怀,还是藏着更深层的地缘政治算计?
伦敦的马格尼茨基人权奖颁奖典礼上,齐哈努斯卡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专门表彰人权领域突出贡献的奖项,被她郑重献给“所有在狱中坚守正义的人们”,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很少有人知道,这份对正义的执着,全源于她多年来的亲身经历。
时间拉回2020年白俄罗斯总统大选,当时她的丈夫谢尔盖·季哈诺夫斯基是知名视频博主,因为批评当局被监禁,根本没法参与竞选。
为了延续丈夫的政治理想,也为了替无数被压制的民众发声,齐哈努斯卡娅毅然决定代替丈夫参选,挑战长期执政的卢卡申科。这场竞选虽然充满波折,但她的勇气让她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真正的赢家”。
接下来的三年里,夫妻二人天各一方,团聚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齐哈努斯卡娅曾在多个场合透露,丈夫被监禁期间外界几乎没法获知他的真实状况,她甚至多次担忧丈夫是否还在世。
这种煎熬直到2025年6月才迎来转机,经过美国与白俄罗斯政府的多轮谈判,季哈诺夫斯基意外获释,随后跨境抵达立陶宛,终于和流亡在此的妻子重逢。
重逢的场景并没有想象中轻松,季哈诺夫斯基在狱中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曾经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重新适应。
齐哈努斯卡娅说,如今她最要紧的事就是用陪伴与关爱帮丈夫走出阴霾。“我们能再次相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的获释不仅是我们家庭的幸运,更给整个反对派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
这场跨越三年的团聚,让齐哈努斯卡娅更加坚定了推动政治犯获释的决心,而在她看来特朗普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这也为后续的诺奖提名埋下了伏笔。
齐哈努斯卡娅对特朗普的认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释放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美国驻白俄罗斯特使约翰·科尔。
2025年11月9日,特朗普正式任命科尔担任这一职务,而在此之前科尔就已经在促成政治犯释放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谈判能力。今年夏天他就参与到关键谈判中,最终推动季哈诺夫斯基与其他13名政治犯一同获释,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介入白俄事务的首个重要成果。
对于科尔的任命,齐哈努斯卡娅公开表示欢迎,她评价科尔是“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在国际谈判领域深耕多年,特别擅长在复杂局势中搭建沟通桥梁。
更让她重视的是“特朗普总统的亲自参与至关重要”,据她了解白俄罗斯是特朗普唯一亲自介入的人道主义事务相关国家,这种高层关注度也为谈判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尔没有辜负这份期待,2025年9月访问白俄罗斯之后,他再次促成了重大突破,52名政治犯成功获释。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被国际社会视为美国与卢卡申科政权关系缓和的重要信号。
紧接着本月初,特朗普政府又宣布取消对白俄罗斯航空的制裁,一系列动作让双方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回暖态势。科尔在与齐哈努斯卡娅的通话中透露了更积极的消息,“未来数周内还将有约50名被关押者获释”。
这意味着短短几个月内,白俄罗斯将有超过百名政治犯重获自由,这样的释放规模在该国近年的政治格局中并不常见。齐哈努斯卡娅在这些释放名单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名字,阿列斯·比亚利亚茨基。
这位白俄罗斯民主活动家是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从2021年起就被监禁,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我真心希望他能出现在下一批释放名单中”,齐哈努斯卡娅说,作为人权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比亚利亚茨基的获释将具有特殊意义。
正是基于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这一系列释放成果,齐哈努斯卡娅才提出了那个引发热议的提议,让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在她的设想中,如果比亚利亚茨基能够顺利获释,由这位往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出面提名,将“向诺贝尔委员会发出强烈信号”。要知道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有着严格的资格要求,往届得主正是符合资格的提名者之一,这一设想也让提名的可行性大大提升。
不过长期身处政治漩涡的齐哈努斯卡娅并没有盲目乐观,反而保持着清醒的理性。
她明确指出必须警惕卢卡申科政权“将人作为谈判筹码”的行为,在她看来白俄罗斯的政治犯释放进程始终与美白双方的谈判博弈紧密相关,每一次释放背后都可能伴随着利益交换,这也让人道主义成果染上了政治色彩。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行事风格,齐哈努斯卡娅有着自己的判断。
她认为特朗普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取消航空制裁、积极谈判等“胡萝卜”式手段促成释放,另一方面也保留着施压的“大棒”,这种平衡策略在推动事务进展中发挥了作用,但也需要把握好尺度,避免人道主义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这一提议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认可特朗普政府的实际成果,认为百余人获释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人道主义进步,也有声音认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应更注重长期贡献,仅凭单一事件的推动就提名可能削弱奖项的严肃性。
但无论争议如何,这一提议已经让美国在白俄事务中的角色得到了更多关注,而背后的战略意图也逐渐浮出水面。
特朗普政府为啥唯独对自俄罗斯的人道主义事务格外上心,齐哈努斯卡娅的分析或许能给出答案,在乌克兰战争的大背景下,白俄罗斯可能成为结束这场冲突的关键。
从地缘政治来看,白俄罗斯地处东欧腹地,北接波罗的海三国,南邻乌克兰,东连俄罗斯,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连接各方的关键节点。
而卢卡申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特殊关系,更让白俄罗斯具备了“中间人”的潜在角色。齐哈努斯卡娅直言,“卢卡申科可以被视为打开普京心扉的钥匙,就像普京的信使一样。”
当前乌克兰战争已经持续多年,双方陷入胶着状态,国际社会呼吁停火的声音越来越高。美国作为乌克兰的重要支持者,虽然一直对俄采取强硬态度,但也清楚长期战争带来的消耗难以持续。
此时通过推动白俄政治犯获释、缓和美白关系,美国或许是想借助白俄罗斯的桥梁作用,为后续的停火谈判创造条件。
更深一层来看,美国与卢卡申科政权关系的缓和,也有助于其在东欧地缘格局中争取更多主动。长期以来白俄罗斯一直被俄罗斯视为“核心盟友”,美国通过人道主义事务切入,逐步改善与白俄的关系,既能削弱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也能为自己增添新的谈判筹码。
此外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也带有明显的国内政治考量,美国马上迎来中期选举,特朗普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展现“成果”,无论是推动政治犯获释,还是可能的乌战停火突破,都能成为他的竞选加分项。而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提议,无疑让这份“成果”更具话题性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介入并非毫无代价,卢卡申科政权虽然与美国缓和关系,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不会轻易被单一国家左右。
而白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局势依然复杂,反对派与当局的矛盾并未完全化解,后续的政治犯释放能否顺利推进,美白关系能否持续回暖,都还存在不确定性。
百余人获释的人道主义成果值得肯定,齐哈努斯卡娅的坚守与呼吁也让人看到了正义的力量,但这场事件背后,大国博弈的痕迹同样清晰可见。特朗普政府的介入既有实际的人道主义成果,也有深层的地缘政治算计,白俄罗斯的特殊位置让它成为了多方角力的焦点。
对于特朗普而言,无论是推动政治犯获释,还是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都让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对于美国而言,通过缓和与白俄的关系,既可能为乌克兰战争的解决找到突破口,也能在东欧格局中抢占先机。
而对于白俄罗斯的政治犯及其家属来说,重获自由才是最实在的收获。国际政治的复杂之处正在于此,人道主义与战略利益往往相互交织,很难简单用单一标准来评判。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