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储芯片的涨价压力已从上游传导至下游,中芯国际(688981.SH)联合CEO赵海军近日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存储芯片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行业拿货偏谨慎。”
财联社11月17日讯(记者 王碧微)存储芯片的涨价压力已从上游传导至下游,中芯国际(688981.SH)联合CEO赵海军近日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存储芯片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行业拿货偏谨慎。”
11月已经过半,存储芯片的“疯狂”却仍在持续。半导体分销商Fusion Worldwide总裁托比·贡纳曼(Toby Gonnerman)日前接受采访时透露,三星电子11月交付的32GB DDR5服务器内存条,合同价格已从9月的149美元飙升至239美元,涨幅高达60%。
有华强北存储商家告诉财联社记者,9月底还能以350元/条左右售出的一款金士顿的DDR5 16G内存条,10月涨至每条600多元,目前价格则已经接近850元/条。
这轮涨价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消费电子周期,AI算力需求的爆发,正迫使原厂(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将有限的晶圆产能,优先分配给利润更高的HBM和服务器DDR5。
这给原厂带来了高额利润,三星电子2025年第三季度(截至9月30日)财报显示,其存储业务季度销售额创历史新高;SK海力士Q3净利润也同比翻倍,并称2026年产能“已全部售罄”。
原厂的“丰收”和下游的“谨慎”同时上演,一个由AI驱动的存储新秩序正在形成。
“缺货潮恐到2027年”:原厂“谨慎”扩产 维持高景气度
国内某存储模组厂人士日前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我们内部预判,缺货至少会到明年Q3。”
而存储老牌企业华邦电总经理陈沛铭近日在法说会上给出更激进的判断,“DDR5和DDR4的缺货潮,恐怕到2027年都不会改变。”
针对行业现状,陈沛铭认为,存储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且重大的变革”。这一判断的依据,是DRAM产业的技术特性,一旦制程推进至DDR5 DRAM,就不可能“回去生产DDR4或DDR3产品”。
这意味着,AI服务器对DDR5的旺盛需求,正在对DDR4等旧制程产品形成不可逆的产能挤占。更关键的是,原厂在主观上,似乎也并不打算快速打破这种“紧缺”。
财联社记者近日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佰维存储(688525.SH)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给出了一个行业共识,“这轮价格主要是由上游晶圆厂决定的。”
“对于原厂来说,目前对于扩产什么的,他们还是比较谨慎的。”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原厂不希望“像2023年一样大幅扩产,导致大家内卷,价格一直哐哐哐跌”,而是希望能维持这种高景气度。
这种“人为控产”,叠加AI需求的真实爆发,使得供需缺口正在被量化。
CFM闪存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4.7%至400.37亿美元,NAND市场规模环比增长16.8%至184.22亿美元,三季度全球存储市场规模连续两季度成长至584.59亿美元,创季度历史新高,四季度存储市场规模将续创季度新高。至于明年,供应缺口仍在增大。
闪存市场分析师杨伊婷日前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预测2026年全球服务器存储产品的需求将增长40%至50%,而同期的供应增速,预计只有20%至30%。
“北美AI服务器的需求,是这一轮涨价的导火索。”杨伊婷表示,以谷歌、微软为首的大型云服务供应商(CSP),从三季度开始涌现了大量的AI服务器存储需求。北美AI服务器的需求没有落地前,原厂分给国内市场的产能很有限。
这种供应紧张的局面,在现货市场演变得尤为剧烈。“对于现货,原厂10月以来一直都处于迟迟没有报价的状态。”杨伊婷告诉财联社记者,有时原厂给出的临时价格有效期也非常短,“一周一变,一天一变。”
早前,有存储产业链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从10月初开始,原厂的部分Dram和Flash产品已经处于停止报价状态。
市场很快对此作出了反应,即便是DDR4这种上一代产品,价格也开始快速上涨。根据CFM闪存市场11月14日的数据,DDR4 16Gb 3200的现货价格已达到24.00美元,而10月底的价格仅为13.00美元。
模组厂商“囤货”增利 终端“没的选”
上游原厂的“控货”策略,正将A股的存储模组厂商推向矛盾境地。
一方面,提前建立的库存成了“香饽饽”。财联社记者近期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江波龙(301308.SZ)问及涨价的影响,公司董办人士表示,“涨价会对公司的毛利产生正向贡献,因为公司提前有存货。”
江波龙财报显示,公司今年Q3实现净利润6.98亿元,环比增长318.94%。
威刚董事长陈立白近日也公开表示,第四季度才是存储大反弹的起点,并将公司库存目标拉升至新台币200亿元以上。
但另一方面,模组厂的“好日子”高度依赖原厂的晶圆供应,而这恰恰是当前被“挤兑”的环节。
“模组现在拿不到原厂更多的资源。”杨伊婷11月13日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直言,模组厂实则“很难受”。
她解释了当前被撕裂的价格体系:原厂供给核心大客户(如头部手机厂)的,是涨幅相对“温和”的“合约价”;而部分模组厂和小型客户去现货市场拿货,面对的是“居高不下”,甚至“翻倍”的“现货价”,“(原厂)供应给现货市场的资源非常有限。”
面对这种由原厂主导的周期,A股厂商正试图讲述“周期之外”的故事。
(我们)除了存货以外,事实上还是有公司自己的价值的。”上述佰维存储董办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强调,公司正坚持“研发封装一体化”,布局建设东莞松山湖的先进封装产线,该产线将是“国内第一梯队”。“
如果说中游厂商尚能在“囤货增利”与“供应不足”间博弈,那么产业链最下游的终端厂商,则已几乎“没的选”。
“对于终端来说,它没的选择,不得不接受原厂逐步提高的合约价格。”杨伊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这直接导致了终端售价的“集体上浮”。
近期发布的红米K90系列,全系列比上一代涨价100至400元不等,小米集团(1810.HK)总裁卢伟冰此前也公开表示,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已真实地传导到了其新品定价上。
除了直接涨价,另一种“隐性”的应对,则是“降容降配”。杨伊婷指出,对于成本非常敏感的消费类终端,在LPDDR5X(内存)等产品价格剧烈上涨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降容”措施。“(比如)我本来手机可以上12G,那我能用8G的,我就用8G的,我不会积极主动地提高我的容量。”
杨伊婷强调,目前eMMC、LPDDR4X等产品价格涨幅已普遍超过50%,“机顶盒、入门级手机等应用端迫于成本压力而针对部分产品进行降配”。
在此情况下,已有机构预测,在存储影响下,明年消费端行情或将下行。
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显示,存储器步入强劲上行周期,导致整机成本上扬,并将迫使终端定价上调,进而冲击消费市场。该机构下修了2026年全球智能手机及笔电的生产出货预测,从原先的年增0.1%及1.7%,分别调降至年减2%及2.4%。
来源:财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