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歼 - 15T 的轰鸣划破黄海的晨雾,歼 - 35 的隐身剪影掠过甲板,空警 - 600 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 ——2025 年 9 月,福建舰上三型舰载机相继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与着舰的那一刻,中国海疆的天空与碧波间,正上演着一场跨越百年的史诗回响。这道弹射的火
致敬我的国!
当歼 - 15T 的轰鸣划破黄海的晨雾,歼 - 35 的隐身剪影掠过甲板,空警 - 600 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 ——2025 年 9 月,福建舰上三型舰载机相继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与着舰的那一刻,中国海疆的天空与碧波间,正上演着一场跨越百年的史诗回响。这道弹射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航母的飞行甲板,更烧穿了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 “海殇” 记忆,让曾经的百年屈辱,在国产航母的汽笛声中彻底消散。
中国近代的苦难,是从海洋开始的。1840 年,英国舰队的铁炮轰开虎门要塞,坚船利炮从万里波涛之外而来,将一个拥有千年航海传统的国度,拖入了被宰割的深渊。彼时的清廷尚不知 “海权” 为何物,沿海炮台形同虚设,水师战船多是木质风帆,在工业文明的钢铁巨舰面前,连 “一战之力” 都沦为奢望。《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更多列强的舰队接踵而至,海上国门洞开,青岛、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成了列强叩击中国腹地的跳板。
1884 年的马尾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惨烈亮相。法国舰队趁清军不备突然开火,福建水师 11 艘舰船在 30 分钟内尽数被击沉,官兵伤亡千余人,船厂被炸毁,港区燃起的浓烟数日不散。短短十年后,甲午海战的惨败更是将民族尊严碾得粉碎。北洋水师曾是亚洲第一的舰队,定远舰、镇远舰的主炮曾令日本忌惮不已,但腐朽的清廷、匮乏的弹药、脱节的战术,最终让这支舰队在威海卫港内饮恨沉没。丁汝昌自杀殉国,刘步蟾炸沉旗舰后自裁,萨镇冰目睹战友喋血、战舰倾覆,晚年回忆时仍老泪纵横:“舰沉之日,心胆俱裂。”
从甲午到抗战,中国海军的抗争从未停止,却始终逃不过 “全军覆没” 的宿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仅有数十艘小型舰艇,总吨位不及日本海军的零头。为了阻滞日军溯江而上,官兵们驾驶着老旧舰艇自沉阻塞航道,用手榴弹、步枪对抗日军的航母与巡洋舰,最终几乎拼光了所有力量。百年间,三次海军 “全军覆没” 的创伤,让 “有海无防” 成为中华民族最痛的烙印 —— 没有强大的海军,再广袤的疆土也护不住,再悠久的文明也守不住。
1949 年 4 月 23 日,江苏泰州白马庙,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彼时的 “家底” 只有 13 艘起义的老旧舰艇,总吨位不足万吨,甚至不如列强一艘驱逐舰的吨位。
建国初期,海军建设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我们从苏联引进护卫舰、鱼雷艇,靠着 “转让制造” 的方式仿制舰艇,一步步摸索造船技术。那时的中国海军,任务是 “近岸防御”—— 守好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就已是极限。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刘华清将军率团访问美国,站在美国 “小鹰号” 航母的甲板上,这位日后的 “航母之父” 为了看清舰载机的细节,不得不踮起脚尖、伸长脖子,那张心酸的照片,成了一代中国军人的集体记忆。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航母,国之重器,中国非有不可。”
可现实的差距,比太平洋还要辽阔。1996 年台海危机,美国两艘航母大摇大摆闯入台湾海峡,舰载机频繁起降,对我军形成压倒性威慑。彼时的中国海军,最先进的驱逐舰还是引进的 “现代级”,没有航母,没有远洋预警能力,甚至缺乏有效的反舰弹道导弹。面对美军的嚣张气焰,我们只能 “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是不愿战,是真的没底气战。那种 “在家门口被人架着脖子” 的屈辱,成了驱动中国海军加速奔跑的最痛动力。
中国航母的破冰之旅,始于一艘锈迹斑斑的 “二手舰”。1999 年,我们从乌克兰买下未完工的 “瓦良格号”,这艘航母的归国之路,堪称一部 “海上长征”。土耳其以 “威胁海峡安全” 为由百般刁难,提出 21 项苛刻条件,索要 10 亿美元保证金,逼得我们要么让航母自己开过去,要么拆成废铁运走。那时,国内还有人冷嘲热讽:“买个破船有啥用?能打过美国航母吗?”
但中国海军没有放弃。2002 年 3 月,历经 152 天、航程 1.5 万公里的漂泊,“瓦良格号” 终于抵达大连港。接下来的 9 年里,中国军工人员日夜攻关,拆解、测绘、改装,硬是从这艘 “半成品” 里抠出了航母建造的核心技术。2012 年 9 月 25 日,“瓦良格号” 以 “辽宁舰” 之名正式入列,当五星红旗在甲板上升起时,多少老海军哭了 —— 他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 63 年。辽宁舰不仅带来了一艘航母,更带来了 20 吨设计图纸,让中国航母研发少走了 20 年弯路,节约了 200 亿科研经费。
2019 年 12 月 17 日,山东舰交付海军,中国迎来了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航母。从滑跃甲板的优化到舰岛的缩小,从雷达系统的升级到舰载机适配性的提升,山东舰的每一处改进,都刻着 “中国创造” 的印记。而 2022 年 6 月 17 日福建舰的下水,更是让中国航母实现了 “跨越式超车”—— 跳过蒸汽弹射,直接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2025 年舰载机弹射成功的那一刻,辽宁舰的 “科研试验”、山东舰的 “自主探索”,终于在福建舰身上凝结成 “实战能力” 的果实。从 “二手舰” 到 “电磁弹射舰”,中国只用了 13 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
电磁弹射,被称为 “航母的心脏”,是当今航母技术的 “珠穆朗玛峰”。美国为了攻克这项技术,花了 20 年、砸了 32 亿美元,还曾因技术故障多次推迟部署。而中国的军工团队,在马伟明院士的带领下,硬生生啃下了这块 “硬骨头”—— 比美国同类技术更可靠、能耗更低、适配性更强。
与传统的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的优势堪称 “代差级”:蒸汽弹射每次启动要消耗 600 吨淡水,维护一次需要上百人忙活一整天;电磁弹射只需按下按钮,45 秒就能完成一次弹射,能量可调,既能弹重型的预警机,也能弹轻型的无人机,维护人员减少 70%。福建舰上,空警 - 600 的成功弹射意义非凡 —— 固定翼预警机的上舰,让航母的预警范围从数百公里拓展到上千公里,相当于给舰队装上了 “千里眼”;而歼 - 35 隐身舰载机的起降,则让中国航母拥有了与美国 F-35C 抗衡的空中力量。
更值得骄傲的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 100% 国产化:从发电机到储能装置,从弹射轨道到控制系统,没有一颗螺丝钉依赖进口。马伟明院士曾霸气直言:“美国技术再先进,也卡不住我们的脖子。” 这种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正是中国海军真正强大的底气 —— 就像当年的原子弹、今天的北斗,别人越是封锁,我们越要突破。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从来不是 “单打独斗” 的突破,而是中国海军体系化崛起的缩影。2019 年,中国海军创下了 “一年下水 20.6 万吨舰艇” 的纪录,超过美国的 15 万吨,相当于一年下水一支中等国家的海军。055 型万吨驱逐舰、075 型两栖攻击舰、901 型综合补给舰、094 型战略核潜艇…… 一款款 “国之重器” 密集下水,构成了航母编队的 “黄金搭档”。
如今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当年的 “近岸舰队”:亚丁湾护航,我们的舰艇 15 年累计为 7000 多艘中外船舶护航,成为国际航运安全的 “守护神”;也门撤侨,临沂舰 3 天内撤出 571 名中国公民,让世界见证 “中国速度” 与 “中国力量”;远海训练,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在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用航迹宣告 “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2016 年南海对峙,美国两艘航母闯入南海,摆出 “开战” 姿态。但这一次,中国海军不再隐忍:四位上将坐镇指挥,西沙群岛集结百艘战舰,东风 - 21D 反舰导弹竖起,轰 - 6K 轰炸机巡航黄岩岛。最终,美军航母悄悄退入大洋深处 ——20 年时间,中国海军用实力证明:近海 1000 公里,已是 “真理射程之内”。
辽宁舰创造了中国航母建设发展历程上多个“首战首捷”,舰载战斗机单日出动数量、单波次放飞数量等纪录一再刷新;山东舰破解了数十个重难点问题,极大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如今福建舰接过接力棒,开启了中国航母的弹射时代
当年刘华清将军踮脚看航母的遗憾,如今早已被三航母编队的壮阔景象弥补;当年北洋水师 “舰沉人亡” 的悲歌,如今已被福建舰的弹射轰鸣取代;当年列强 “炮舰叩关” 的屈辱,如今已被中国海军的远洋航迹彻底洗刷。
从 1840 到 2025,185 年的等待,185 年的抗争,185 年的逆袭。福建舰的汽笛正在轰鸣,电磁弹射的火光正在闪耀,中国海军正带着百年的期盼,向着深蓝启航。那些刻在海疆上的屈辱记忆,终将成为历史;而属于中国海军的 “深蓝时代”,才刚刚开始。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