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90岁老农住院期间,取出20枚军功章给子女:带我回38军看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0:11 1

摘要:2010年,重庆万州一家医院的病房里,90岁的平太信老人静静躺在病床上,他已被确诊为晚期癌症,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2010年,重庆万州一家医院的病房里,90岁的平太信老人静静躺在病床上,他已被确诊为晚期癌症,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子女们都围在他的床前轻声啜泣着。老人缓缓睁开双眼,用颤抖的手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一个用军布仔细包裹的小包。然后用声音微弱说道:带我回38军看看。

1920年2月19日,临近农历春节,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团圆的灯火,准备热热闹闹过新年。就在这天,万州区熊家镇一户寻常农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一名男婴诞生了。

当时的环境‬乱象丛生,有内部的军阀割据混战,又有外国势力的侵略压迫,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父母给他取名“太信”,期盼:愿孩子一生平安顺遂、诚实守信。

谁也没能料到这个小小的婴儿日后会走上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道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磨砺成长。

平太信的童年是在穷苦中度过的。不过爸妈用自身言行为教他做人的道理。他常帮家里做农活,像放牛、砍柴、插秧这些活儿都经常干。

虽然他读书不多,可他人很聪明,看事情总有自己的想法。那时候他心底最大的盼头就是一家人能平安生活,让父母的好日子能到来。

然而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个人的愿望而改变。20岁那年平太信正在田间劳作,突然被一群国民党士兵强行带走。

母亲哭喊着追出村口,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消失在尘土飞扬的道路尽头。像成千上万被抓壮丁的年轻人一样,平太信被迫穿上军装,远赴印度缅甸参加对日远征作战。

在那远离家乡的热带雨林里,疟疾肆虐,面对十分凶残日军让人胆战心惊。平太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特别闷热的下午,他和日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

当时日军手中的刺刀猛地扎进了他的左小腿,鲜血瞬间就把军裤给染红了。那钻心的疼痛差点让他晕过去,可强烈的求生欲望支撑着他,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

后来伤口虽然慢慢好了,但却留下了一道一辈子都消不掉的疤痕,这道疤就像个特殊的记号,永远铭刻着那段艰难的过往。

在国军部队中,平太信目睹了太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军官克扣军饷,士兵饥寒交迫,当官的作威作福,当兵的命如草芥。

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证明书

这些现象让他深感困惑和痛苦,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

在1947年的东北寒风刺骨。平太信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轻机枪手,但他对国军的腐败和无情感到越来越失望。

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带领8名手下悄悄越过防线,加入了解放军。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他经过长时间思考后的选择:他想要为真正值得牺牲的事业而战。

在解放军的队伍里,平太信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谊,什么是为人民而战的信念。连队指导员耐心地给他讲解革命道理,老战士手把手地教他战术动作。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训练格外刻苦。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和尊重,这更坚定了他跟党走的决心。

1948年,平津战役中,平太信因连续立下战功获得“朱德奖章”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他毕生的信仰。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从此以后,我的一切都属于党,属于人民。”

平津战役的期间,一次意外的“方便”让他成为了战场传奇。那天夜里部队正在快速赶路,平太信突然肚子剧痛,他实在扛不住了,就离开队伍跑到路边的沟渠方便一下。

四周黑漆漆的,他看见不远处也有人蹲着,所以他就跟平常一样想跟人家借个火点烟。谁知刚划燃火柴,光亮一闪,他就看清了对方头上戴着亮闪闪的国军的钢盔。

平太信心里一惊,但他表面不动声色。强忍镇定,他慢慢系好裤子,假装平静地返回队伍后立即向排长报告。

排长带了一排战士悄悄摸回沟渠,顺藤摸瓜竟然俘虏了整整一个营的三四百名敌军。

这段经历后来成为部队中的佳话,战友们都笑称他是“一泡屎俘获一个营”的英雄。但平太信自己却很谦虚,他说:这只是巧合,换作任何一位战友都会这么做。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了。平太信跟着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8连奔赴朝鲜。

在第二次战役里,上级命令他们直接插到三所里去拦住逃跑的美军。平太信和战友们翻山跨谷,一个晚上急赶了70多公里路,这可是军事史上少见的壮举。

好多战士跑着跑着就累得瘫倒了,可立马又咬着牙爬起接着往前冲。有些战士脚底磨出了血泡,每迈一步都疼得钻心,但没一个人愿意落后。

到了三所里之后,上级又下达命令,让全连赶到大同江那一片去拦截敌人。

平太信(前排左三)与志愿军战士合影

平太信主动站了出来,领着自己班里的人当尖刀班。连着赶了一夜的路,战士们都累坏了,有的人实在是迈不动步子了。

平太信就给大家打气说:这次可跟以前不一样啊,要是想干出一番成绩来,这是难得的好机会。要是没有比别人更强的毅力,哪能盼得到成功自己送上门来呢!

在他的激励下,战战友‬们靠着那股劲儿,一路坚持到了大同江畔。这时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正快速逼近,而江上的大桥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通道。

平太信迅速把战士们手里的手榴弹都集中起来,跟大家交代说道:我去用这些手榴弹炸桥,等看到我冲到桥底下的时候,你们就火力全开,使劲攻击帮我把敌人的注意力引过去。

话刚说完,他便背着手榴弹纵身跃入那冰冷彻骨的河水之中,悄无声息地游向桥底。此时正值朝鲜11月,河水寒意透骨,平太信紧咬牙关强忍着刺骨的寒冷,缓缓朝着桥墩挪动。

等战友们开枪射击、敌军阵脚大乱之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桥顿时被炸塌了一半。敌人的车队没了通道,这给志愿军主力部队彻底歼灭敌人提供了绝佳机会。

因为这次英勇无畏的举动,平太信立下了特等功,还荣获了朝鲜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后来有部叫《飞虎》的电影,里面炸桥打敌人的剧情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

平太信炸桥立功证明书

不过当平太信看到这部电影时,却很平静地说:“真正的英雄其实是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们,我不过是替他们多活了些日子罢了。”

上甘岭战役的时候,平太信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结果倒霉的踩到了敌人的照明弹,紧接着又被榴弹炮给炸伤了。

战友们不顾危险,顶着枪子把他救了回来,赶紧送到野战医院去救治。医生拼尽全力抢救,总算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但他因为伤势太重,不得不告别了自己深爱的部队。

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日子,他老盯着天花板发呆,耳边老是幻听到战场上震天的呐喊声。

他心里最难受的就是,以后再也没机会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了。

平太信在朝鲜战争中因战功卓著而获得了朝鲜“国际勋章”、“人民军军功章”,以及中国授予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二级模范”荣誉称号。

他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总共获得了20多枚各类立功奖章。

1964年5月,平太信转业到地方工作。按照他的履历和荣誉,完全可以选择政府机关等舒适的单位,但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他对组织部门的同志这样说。

于是这位特等功臣先后在长滩电站采石场、变电站等野外工地工作,后来又在万县地区水电局基建队、万州电力公司修配厂等单位默默奉献。

在修建长滩电站时,他因公负伤,组织上考虑给他调动工作,他却坚决拒绝,伤愈后立即重返岗位。

任命汽车连指导员

同事们都不知道这位沉默寡言的老兵有着如此辉煌的过去。他只是每天早早来到工地,最晚一个离开,重活累活抢着干。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笑着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干活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平太信转业时工资定为18级,之后多次调级机会他都主动让给其他同志。直到离休前普调,才调到17级。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其实没做什么,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上世纪70年代,平太信虽有固定工资,但要养活5个读书的孩子,还要接济几位亲戚,生活十分拮据。按照政策他的子女可以享受免费入学待遇,但他坚决不让家人申报,甚至放言谁去申报就“翻脸不认人”。

1977年秋季开学,子女的学费实在难以凑齐,妻子瞒着他到居委会为小儿子申请了免交学费。

平太信知道后,不仅补交了学费,还严肃地“教育”了妻子,他说:想起我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有困难自己克服就好,绝不能向党和政府伸手。

在日常生活中,平太信极少谈论自己的战斗经历。邻居们只知道他是个老革命,但具体立过什么功,从未听他说起。

就连子女们也只是偶尔在父亲与老战友聚会时,片段式地听到一些往事。那些军功章被仔细收藏在一个小铁盒里,很少拿出来示人。

38军给平太信家人发回来的立功喜报

2010年9月3日,平太信老人在弥留之际,终于取出那个珍藏了一生的包裹。

20枚军功章在病床的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每一枚都诉说着一段出生入死的往事。子女们这才知道,他们的父亲不仅是位老革命,更是一位真正的战斗英雄。#分享城市新鲜事#

“带我回38军。”这是老人最后的愿望。他不是想回到那个编制,而是想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回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和信念中去。

英雄不是永远站在光环下的人,而是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甘于平凡,始终坚守初心的人。

“想起我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平太信生前常说的这句话,或许正是那一代人的精神写照。他们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却将荣耀深藏心底,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这些沉默的英雄们,如同深埋在地下的基石,不为人所见,却支撑着大厦的巍峨屹立。他们的功勋不该被遗忘,他们的精神更应代代相传。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