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冬,王启荣出生于安徽当涂,这个长江边的小城,或许从未想过会成为他仕途的起点。1991年,21岁的他从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工业会计专业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脚踏入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财务科,成了一名普通的出纳员。算盘珠子拨响的清脆声,成了他人生第
文/编辑|芦声笛韵
1970年冬,王启荣出生于安徽当涂,这个长江边的小城,或许从未想过会成为他仕途的起点。1991年,21岁的他从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工业会计专业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脚踏入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财务科,成了一名普通的出纳员。算盘珠子拨响的清脆声,成了他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注脚。谁也想不到,这个每天埋头账本的年轻人,会在2025年3月20日的今天,以宿州市长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又在巅峰时刻主动投案,留下一声叹息。
1992年,王启荣迎来人生第一次转折。在基层仅一年半,他便从出纳员跃升为322地质队团委副书记。那时,他白天处理团务,夜晚则埋头于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涉外经济管理的教材——学历的短板,他比谁都清楚。
1995年,他争取到挂职团市委基层工作部部长助理的机会,这让他第一次触摸到体制内“向上流动”的密码:既要踏实做事,更要抓住机遇。两年后,他正式调入共青团马鞍山市委,从青工青农部——副部长到部长,再到2003年成为团市委书记,十年间,他完成了从科员到正处级的跨越。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扎实的基层经验,也让他深谙“青年工作”背后的政治逻辑——团结青年群体,实则是为仕途铺路。
2006年,36岁的王启荣调任马鞍山市贸促会——会长,看似离开共青团系统,实则迈入更核心的赛道。两年后,他执掌慈湖经济开发区,这里成了他施展经济治理能力的试验田。
2009年,他身兼金家庄区长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双职,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现代产业转型。然而,履历中一个细节耐人寻味:2003年至2010年,他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完成会计学本科,同时攻读江西财大工商管理硕士。一边主政一方,一边密集补足学历,这种“双线作战”的能力,既彰显了他的进取心,也暗含某种焦虑——在竞争激烈的官场,学历与政绩缺一不可。
2012年,王启荣迎来关键一跃:挂职宿州市委常委,兼任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一把手”。这个由两地共建的园区,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厚望。他力推招商引资,引入长三角产业资源,一度让园区GDP增速跃居全省前列。但2016年调任埇桥区委书记后,争议随之而来。有媒体报道,他在任期内主导的旧城改造项目涉及土地征收纠纷,虽未直接点名,但“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的批评隐约浮现。这段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地方主政者“发展优先”逻辑下的治理困境。
2021年,王启荣当选宿州——市长,迎来仕途顶峰。他力推“河长制”,多次巡查淮河支流治理;在招商引资大会上喊出“宿州要做皖北振兴排头兵”,意气风发之态犹在眼前。然而,2025年3月20日,安徽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让所有光鲜戛然而止。
通报称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主动”二字,既让人意外,又似早有伏笔。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可能涉及土地开发、工程招投标领域的权钱交易,而早年深耕经济开发区的经历,恰与这些高风险领域高度重合。
王启荣的故事,是一本生动的反面教材。从寒门学子到正厅级干部,他本可成为励志典范,却在权力膨胀中迷失。他的堕落轨迹揭示了两重警示:其一,学历镀金与政绩包装不能替代党性修养,缺乏底线思维的发展观终将崩塌;其二,经济开发、城市建设等“高危领域”亟需更透明的监督机制。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党员干部而言,这“水”既是百姓民心,更是清廉自守的定力。王启荣的主动投案,或许是他对半生沉浮的最后救赎,但留给官场的,应是一记长鸣的警钟。
(注:本文重在倡导反腐正能量,重申国家反腐之决心,增强人们之信心,不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写作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具体案情以官方通报为准,请读者理智阅读)
来源:芦声笛韵动态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