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一份由 OpenAI 联合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横空出世,名字虽平淡:《How People Use ChatGPT》,但它揭示的内容,却足以颠覆你对 AI 的所有想象。
2025年中,一份由 OpenAI 联合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横空出世,名字虽平淡:《How People Use ChatGPT》,但它揭示的内容,却足以颠覆你对 AI 的所有想象。
这不是一份靠问卷或猜测拼凑的报告,而是基于 150 万条真实对话记录的分析。研究团队通过自动标注与隐私保护技术,从 2024 年 5 月到 2025 年 6 月,对 ChatGPT 使用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研究。
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突破 7 亿,占全球成年人口的约 1/10,平均每周处理对话 180 亿条。这不仅是目前规模最大的 AI 应用,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真实的 AI 使用图景。
很多人以为,ChatGPT 就是一个自动写文章、写代码的工具。但研究发现,真正主流的用法是“改写”而不是“创作”。
尤其在职场场景,写作相关对话占比高达 40%,其中三分之二的任务是 润色、翻译、优化逻辑,而非从零写起。这种“加工型”需求,正击中了职场写作的核心痛点——缺的不是灵感,是时间和效率。
至于编程?只占总对话的 4.2%。这并不意味着 AI 编程不重要,而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更倾向在 IDE、插件中使用 AI,而非直接在 ChatGPT 聊天框里写代码。
换句话说,人们用 AI,不是为了让它“替我完成任务”,而是“帮我做得更好”。
研究进一步将用户意图分成三类:
Asking(提问)Doing(执行)Expressing(表达)在整体用户中,“问”最多,占了 51.6%。但在工作场景里,“做”的比例飙升到 56%,特别是写作类任务占据主导。
这说明,生活中 AI 是顾问,工作中 AI 是工具。用户对 ChatGPT 的定位越来越清晰:生活用来问问题、获取建议,工作用来快速执行、提升效率。
ChatGPT 在推出初期,男性用户占比曾高达 80%。但到 2025 年中,女性用户已占 52%,首次反超男性,并在使用方式上展现出明显差异。
使用频次最高的是 26 岁以下年轻人,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对话流量。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长最快的地区来自中低收入国家。AI 不再只是发达国家的“科技玩具”,它正逐步普及到全球更广泛的人群。
这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新挑战——一刀切的功能不再适用,用户多样性要求应用具备“分层交互能力”,既能满足新手引导,也能支持高阶操作。
研究团队还把对话内容映射到美国劳工部的职业活动分类,发现 ChatGPT 在职场中最常用于三个方面:
决策与问题求解记录信息创造性思考这让人重新思考“AI 抢饭碗”的话题。事实是,ChatGPT 更像是给人脑装了一个“外挂”:它不是取代你,而是让你更快、更准、更系统地思考与决策。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它不是改变你做事的方式,而是强化你已有的能力。
报告还用自动标注方法评估了用户对话的情绪反馈,发现“正向互动”数量是“负向互动”的 4 倍,并且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换句话说,ChatGPT 不只是技术在进步,它的体验,也在被用户真实感知到。
这份报告的真正价值,不只是告诉我们 ChatGPT 被怎么用,而是向开发者和产品人提出了关键问题:
你的 AI 应用,是不是太执着从零生成,而忽略了“加工优化”才是主流需求?你的界面,是不是还在推一个空白输入框,而不是提供粘贴、批注、差异对比等更贴近真实工作的功能?你的产品,有没有考虑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差异?你的 AI,有没有嵌入组织流程、数据审计与合规体系?今天的 AI 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用得起来、用得顺”的问题。真正的竞争,不再是模型参数比拼,而是体验、信任与普惠能力的全面较量。
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发生:AI 不再是少数人的炫技舞台,而是多数人的日常工具。它不是替代你,而是增强你。未来属于那些,愿意真正理解人、服务人、增强人的 AI 应用。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