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水准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候村里没有照明电,住户人家没广播没电视。吃过晚饭只能在煤油灯下干坐着,有些人家煤油灯也不用,干脆摸黑炕上坐着,等待着晚睡的时间。
原创 庶民 来源/孙京武公众号
我村的打谷场并非儿童玩耍的专属,夏天的晚上也是人们去那里乘凉的打卡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水准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候村里没有照明电,住户人家没广播没电视。吃过晚饭只能在煤油灯下干坐着,有些人家煤油灯也不用,干脆摸黑炕上坐着,等待着晚睡的时间。
夏天的晚上,蚊虫叮咬,暑热难耐,家里呆不住了,找个宽敞的地方乘凉,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村西的打谷场。那里地面平整,空气流动蚊虫少,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吃过晚饭人们陆续来到打谷场,有的带着小板凳马扎子,有的带着蒲团草帘子。草帘子是麦桔杆编制的,面积和现在单人床差不多,是夏天室外乘凉的专用垫子。不多时,打谷场就挤满了大人孩子,足有五六十人。
乘凉的夜晚是没有灯光的,人们只能摸黑坐着说着。有月亮的日子,大家的心情敝亮一些,儿童也活跃起来,借着月光,在人群中窜来窜去、你追我我赶嘻闹着;没月光的日子,场里安静了许多,儿童也停止跑动,依偎在家人的身旁,不情愿的坐着或躺着。大人手里拿着巴蔗扇,在孩子们身上扇来扇去。偶尔有风吹过,带来惬惬凉意,驱赶着大人们劳累了一天的疲倦,让人顿时精神了许多。
有好事者,拿着艾草或山椒(当地一种有刺激性味道的]植物)编制的草绳子,上风头点着。草绳紧实,点着后不起火苗,慢悠悠地冒着青烟。烟带着刺激性的味道顺风飘向纳凉的人们,驱赶着蚊虫。 没多久,有人讲故事啦,大家安静了下来。讲的故事多是«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三国演义»«聊斋»等的人和事,民间流传的故事则不多见,低俗的故事更是上不了台面。
我街坊辈的三叔故事讲得最好。三叔小学毕业,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家有藏书,闲时爱读。他讲«西游记»的故事,从头至尾排着讲,每晚一集,很受大家的赞捧。多年后知道,三叔讲得那么引人入胜,背后是下了功夫的。就像教师讲课一样,课讲得好,功夫在课外。三叔做足了功夫,才有晚上故事的精彩。
讲故事的人不只三叔一个,大家轮番上阵,争着抢着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还有争着表演的,唱几腔京剧或地方小曲;也有的蹦出几个谜语大家猜一猜,气氛异常活跃热烈。
这样的场面虽然不是天天有,但隔三差五会有那么一个晚上,绘声绘色,别具一格,高潮一个接着一个,送给人们无限地惊喜和欢乐。
有些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讲故事、唱曲逗玩的暂时停了下来,这并不减大家的兴趣。说说事拉拉呱,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晚间的乘凉一般十点钟左右就结束了。乘凉不是晚会而又堪比晚会。那个年代,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纳凉的夜晚,自发自觉地上演着精彩的节目,追其原因是文艺娱乐生活的缺乏?是无聊生活的爆发?还是……
夏天过去了,人们还想念着夏天。纳凉的惬意,娱乐的快感,人们怎么能不留恋?期待着明年的夏天。 夏日纳凉打谷场, 好事多磨藏名堂。说书听戏唠家常,黑灯瞎火也敞亮。
来源:源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