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进军数学研究圈:定理新突破,AI是助力还是威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0:11 1

摘要:2025年9月,一篇挂在预印本平台 arXiv 的数学论文,引发了学术圈的强烈关注。原因很简单——GPT-5进了正文,而且不是打杂的,而是“定理贡献者”。

2025年9月,一篇挂在预印本平台 arXiv 的数学论文,引发了学术圈的强烈关注。原因很简单——GPT-5进了正文,而且不是打杂的,而是“定理贡献者”。

论文聚焦于 Malliavin–Stein 框架中的一个老问题:第四矩定理的收敛速度问题。这个定理过去只能告诉你“是否收敛”,却没法判断“收敛得多快”。而这次,GPT-5 给出了一个全新的量化收敛速度结论,直接写进了论文成果中,成为该定理的首次定量版本。

这不是“AI辅助润色”级别的小事,而是AI首次在数学研究中扮演了实质性贡献角色。而且,研究者也没有“代笔”,GPT-5的推导结果被原封不动纳入正式稿件。

外界看到GPT-5“证明定理”,很容易联想到“AI单挑数学难题”的画面,但事实远不是这样。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GPT-5虽然迅速给出了定理陈述,但在关键步骤上出了错。比如在处理协方差 Cov(Y², Z²) 时,它用了一个错误的公式。研究者反复追问、指出问题,GPT-5才逐渐修正思路,写出正确推导。

这不是孤例。论文作者称,与GPT-5合作的感觉,就像带一个天才但毛躁的实习生——思路快、产出快,但常常需要人工纠错和引导

甚至连OpenAI 的教育专家 Ethan Mollick 都公开表示:GPT-5 Pro 确实能“做出新数学”,但必须在教授的引导下才行。

这说明,GPT-5并没有取代研究者,而是把他们从繁琐的符号推导中解放出来,进入“思路监督+结果验证”的新角色。

GPT-5“写入论文”的消息一出,社交媒体迅速爆炸。微软研究员 Sébastien Bubeck 也发帖称,GPT-5 Pro 在几分钟内给出了一个凸优化中的经典问题的更优解,将算法收敛速度从 1/L 提升到 1.5/L。

对外行来说,这听起来就是“AI几分钟完成了人类几十年没完成的事”。但圈内专家泼了冷水。

优化领域专家 Ernest Ryu 评论道:GPT-5 用的是 Nesterov 方法,这是业内熟悉的技巧,有经验的研究者几个小时也能推出来。

换句话说,GPT-5的“突破”,更多是对已知工具的高效组合,而不是原创性创造

GPT-5能推导定理、生成证明,确实正在成为科研提速器,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隐忧。

论文作者在结尾写得很直接:GPT-5最擅长的是“拼图式研究”——快速整合已有工具,但缺乏原创突破。而如果这种研究方式成为主流,学术界可能会被大量“正确但平庸”的成果淹没。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年轻研究者的影响。

传统博士训练的核心,在于反复试错、失败中培养研究直觉。但现在,AI可以一步到位生成“技术上正确”的推导,学生可能根本没机会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

正如论文所言: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失去发展核心研究能力的机会。

这不仅是GPT-5的问题,也是整个科研生态在AI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Malliavin–Stein定理的新突破,到凸优化速度极限的挑战,GPT-5已经从“工具”变成了“合作者”。

它能生成定理、推导证明,甚至在教授指导下完成整套研究流程。毫无疑问,GPT-5正在改变科研。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正确但无趣”的研究可以批量复制,真正有价值的原创还能脱颖而出吗?当博士生最宝贵的训练环节被AI跳过,学术能力还能代代传承吗?

未来几年,AI在科研中的角色,还远未定型。但可以确定的是:

GPT-5已经不是实验室的玩具,而是科研场上的新选手。

而真正的问题是——在AI已经能“写入论文”的今天,人类研究者,还要写什么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