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开撕西贝,暴露了谁在为“预制菜焦虑”买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0:44 1

摘要:一切起于一条微博:罗永浩在西贝吃了一顿五人八百多元的饭,吐槽贵还不好吃,怀疑是预制菜。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当即反击,坚称“没有一道预制菜”,并扬言要起诉。罗永浩不甘示弱,直播回应,还悬赏十万元征集证据。

预制菜不是问题,贵才是问题。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标准化,而是不能接受高溢价的“工业口感”。

罗永浩和西贝的口水战,本质上不是预制菜之争,而是性价比之争。

一切起于一条微博:罗永浩在西贝吃了一顿五人八百多元的饭,吐槽贵还不好吃,怀疑是预制菜。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当即反击,坚称“没有一道预制菜”,并扬言要起诉。罗永浩不甘示弱,直播回应,还悬赏十万元征集证据。

这场争论迅速占领热搜,网友分成两派,一边支持罗永浩“替消费者说话”,一边认为西贝“太玻璃心”。但吵归吵,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背后隐藏的消费趋势:预制菜并非消费者最反感的,真正惹人不满的,是贵得不值。

这场风波,不只是一次偶发的品牌危机,更像是压在消费者心头已久的情绪火山爆发。很多人一边喊着“不要预制菜”,一边又默默走进了麦当劳、便利店,甚至学校食堂。

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预制”,而在于“值不值这个价”。

在中国餐饮行业,预制菜早已不是秘密。麦当劳、肯德基、喜茶、海底捞……谁不是靠中央厨房+工业化流程撑起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被集体讨伐?因为贵得合理。

罗永浩的问题不是吃到了预制菜,而是花了800块,却觉得吃得像20块的盒饭。这才是消费者愤怒的根源。

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消费者对“锅气”和“现做”的情感执念。这种执念背后,是对“食物应当有温度、有匠心”的文化认知。

但我们也得承认:真正现场炒菜的成本越来越高

一线城市厨师工资月入万元起;商场限制明火,只能靠电磁炉;食材、人工、社保、房租,哪一样不贵?

在这种情况下,预制菜不是偷懒,而是活下去的方式。问题在于,有些餐厅把“成本控制”做成了“利润放大器”,明明是流水线产品,却卖出“现炒高端价”。

这时候,消费者就会觉得:你卖的不是菜,是骗。

国家早已给预制菜下了定义:“以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不添加防腐剂,加热后可食用”。但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定义太抽象。

在他们眼中,只要不是现场切、现场炒,那就是预制菜

这也是西贝的尴尬:从官方标准看,它或许没用预制菜,但从消费者直觉看,它“像极了预制菜”。这就是信息鸿沟。

但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消费者“太情绪化”——消费者不是专家,他们用钱包投票,用味蕾判断。品牌要做的,是尽可能缩小定义差距,而不是强行说服。

这场争论,也许对整个行业都有启发:

不是所有人都拒绝预制菜,但所有人都讨厌“又贵又难吃”。不是非得回到手工现炒,而是要给消费者选择权。不是搞一刀切的行政标准,而是让市场自然优胜劣汰。

就像汽车行业,既有丰田的标准化流水线,也有劳斯莱斯的定制化服务。餐饮也一样,可以有麦当劳式的高效率,也可以有街边小馆的烟火气。

消费者不是非得吃现炒,但他们希望花的钱配得上体验。

很多人觉得罗永浩在“挑事”,但不可否认,他说出了很多普通消费者的心声 —— 钱花出去了,吃得却不值,怎么不委屈?

西贝不是被“预制菜”打败的,而是被“性价比焦虑”围攻的。一个时代的消费趋势已经很明确:不是不能贵,而是不能贵得没道理

在经济下行、钱包缩水的大背景下,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谁才有可能穿越周期。

所以,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性价比低,才是真正的“毒点”。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