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把老牌餐饮连锁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怒而回应,不仅否认预制菜,还发动员工“集体回怼”,甚至扬言起诉。
9月10日,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把老牌餐饮连锁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怒而回应,不仅否认预制菜,还发动员工“集体回怼”,甚至扬言起诉。
但这场“硬刚”并未取信公众,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堪称“自杀式”的公关灾难。
西贝的回应并非没有逻辑。贾国龙强调,西贝所用的是“预制原料”,不是“预制菜”。比如鱼香肉丝,如果只是在中央厨房切好肉丝、腌制入味,再由门店现炒,那确实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
可问题在于,消费者关心的是“你是不是刚做的”,而不是“你是不是先处理了一半”。你用了保质期18个月的腌鱼、冷冻牛肉酱、冻羊腿,却说这是“现做”,消费者当然觉得被骗。
新华社一语道破:“不怕你预制,怕你不说。”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消费者希望在点餐时明确知道是否使用预制菜。而西贝恰恰在这方面模糊不清,甚至在“明厨亮灶”行动中,被媒体直播拍到用漏勺捞下水道残渣、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彻底刷新了公众容忍度的下限。
危机爆发后,西贝的第一反应不是澄清事实,而是反击舆论。贾国龙不仅亲上火线,还怒批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发动员工“众志成城”。
结果呢?门店被媒体直播“打脸”,客流断崖式下滑。有门店日损高达300万元,北京最大门店客流骤降七成。
所谓“透明运营”,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公关翻车的根源,其实是企业对消费者认知的低估。一边把顾客当“初恋”,一边又觉得顾客“虐我千百遍”;一边搞“后厨直播”,一边被拍到“油污乱象”——这样的自相矛盾,怎能赢得信任?
人民日报点评得更直接:“挑战不在技术,而在信任。”
事实上,西贝并不是唯一使用预制食材的品牌。随着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的发展,预制菜已经成为餐饮业提效降本的标配。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00亿元,甚至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尚未完善,对“预制菜”定义模糊,消费者认知也极度分裂。
好消息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届时,哪些算预制、该如何标注、是否要强制披露,都会有统一规范。
这场风波,也逼出了行业的“真问题”: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预制扮现炒”。
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用预制菜没关系,但你要告诉我。”
从“西贝是最贵的预制菜餐厅”,到“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迷惑发言,这场风波不仅让西贝陷入信任危机,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看清了一个现实:
当成本控制与用户信任发生碰撞,谁来为“知情权”兜底?
罗永浩的吐槽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爆点,是消费者对“被隐瞒”的愤怒——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冷冻的菜,谁都不愿当冤大头。
对于西贝而言,危机虽已致歉,但信任的修复要靠时间;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预制菜翻车现场”,或许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餐桌上,菜是预制的可以,态度必须是现做的。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