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一种名叫“接吻虫”的昆虫所传播的疾病,正在美国32个州逐步蔓延。这种病学名叫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是由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发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超万人因此死亡。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一种名叫“接吻虫”的昆虫所传播的疾病,正在美国32个州逐步蔓延。这种病学名叫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是由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发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超万人因此死亡。
别看它名字“甜蜜”,实际上却是实打实的健康威胁。传播这种病的锥蝽(被昵称为“接吻虫”)喜欢在人类的脸上吸血——尤其是嘴唇附近,然后在皮肤上排泄含有寄生虫的粪便,人体一旦接触伤口或眼口黏膜,就可能感染。
长期以来,这种病主要集中在南美地区,尤其是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但现在,它正在美国悄然变成一个公共卫生危机。这并不是新病突然入侵,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恰加斯病并不是突然蹿红的新型病毒,它100多年前就被巴西医生卡洛斯·恰加斯发现,但至今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为什么会被忽视?原因其实非常现实:
名字不接地气。学名“恰加斯病”不好记又不好传播,普通人听了一头雾水;传播地区贫困。这类热带病多集中于拉美农村,缺乏话语权和公共卫生资源;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感染者在急性期几乎无明显症状,到了慢性阶段才可能出现致命性心肌病或消化道疾病;缺乏经济激励。这种病主要影响贫困人群,药企缺乏动力研发新药或疫苗。美国为什么会中招?首先,美国南部的气候与拉美部分地区相似,适合锥蝽生存,其次,美国本土其实早已有零星感染病例,但因症状不明显、多数医生对其认知不足,加上移民标签和政治偏见,使得它长期被边缘化。
而现在,随着气候变暖、人口流动频繁、公共卫生系统老化等多重因素叠加,恰加斯病终于突破原有的地理和阶层壁垒,在美国多个州扩散开来。
很多美国政客,尤其是部分极右翼势力,习惯性地将这类疾病归咎于“非法移民”。但事实是,恰加斯病的传播早已不是“外来输入”,美国本土的锥蝽种群已经稳定存在多年。
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公共卫生系统的退化和应对机制的迟钝。恰加斯病不是新病,也不是无解病。它可以准确检测,无论是通过血液涂片、PCR,还是慢性期的抗体检测;它也有明确的治疗手段,比如苯达唑(Benznidazole)和硝呋莫司(Nifurtimox),治疗效果明确、价格也不算高。
但问题是:没人重视,没有预算,也缺乏系统性防治行动。
南美多国已经通过灭虫、房屋改造、血液筛查等手段,有效控制了恰加斯病的传播。反观美国,目前仍缺乏全国性的防控规划,医生缺乏培训,民众缺乏认知,甚至连基础的疾控预算都在缩水。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特朗普有可能开启第二任期的大背景下,这类公共卫生议题很容易被政治化,变成攻击移民、甩锅拉美的工具,而不是推动防治的动力。
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疾病不会识别国界、肤色或护照,它只认气候、媒介和宿主。而一旦忽视基础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再发达的国家也可能在某个角落,被一个“热带病”敲响警钟。
恰加斯病的蔓延,是一次关于科学、政治与人文交汇的现实警示。它告诉我们:不是只有新冠才值得重视,很多“老病”也在悄悄逼近;不是只有大城市才需要防疫,农村与边缘地区同样关键;不是只有技术才是解决方案,观念与政策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变量。
这不是“别人的病”,也不是“边缘的病”,它正在成为我们共同的挑战。真正的防线,不在国界,而在人心。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