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设备爆发,进口狂飙突进,国产能否赶上这趟快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1:46 1

摘要:过去几年,眼科消费医疗的主战场正在悄然转移——从高值耗材向高端设备倾斜。尤其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领域,飞秒激光技术正成为机构争抢的“香饽饽”。今年夏天,整个行业的风向更加清晰:进口设备全面提速,国产设备加速追赶,眼科市场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过去几年,眼科消费医疗的主战场正在悄然转移——从高值耗材向高端设备倾斜。尤其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领域,飞秒激光技术正成为机构争抢的“香饽饽”。今年夏天,整个行业的风向更加清晰:进口设备全面提速,国产设备加速追赶,眼科市场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2025年,是全飞秒激光设备在中国“集中绽放”的一年。原本长期由蔡司一家独大的市场,如今迎来了全球四大厂商齐聚的局面,设备不断迭代升级,术式也从传统SMILE走向SMILE Pro、CLEAR、SILK等新版本。

蔡司的VISUMAX 800无疑是今年最火爆的新品。今年3月上市,三个月内装机覆盖63家医疗机构,开展超2万例手术,速度比十年前快了近十倍。这一代设备将单眼扫描时间从23秒缩短至不到10秒,显著提升手术效率与患者舒适度。

Ziemer的FEMTO LDV Z8也在今年5月升级了全飞秒功能,推出CLEAR臻视Pro术式,并成为全球首款同时支持全飞、半飞和白内障飞秒手术的一体化设备,体积小巧、可移动,极大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

强生SCHWIND也不甘落后,分别推出了Elita(SILK术式)与ATOS(SmartSight术式),虽然目前国内只获批半飞秒适应症,但它们的全飞秒功能已在国外应用,并在博鳌等试点逐步铺开。

而在白内障手术方面,飞秒激光系统同样迎来升级潮。强生Catalys 7.0引入虹膜定位、高清扫描技术,1秒完成360°撕囊,大幅缩短手术时间;LENSAR则推出更适合中国患者的椭圆形接口,进一步提升手术体验和成功率。

一个明显趋势是:飞秒设备正在打破“专机专用”的旧逻辑,朝着“一机多用”发展,兼顾屈光、白内障多场景,推动眼科服务全面向高效率、个性化升级。

在集采政策不断压缩高值耗材利润的背景下,眼科机构正把视线投向术式升级和设备引进,以寻找新的“利润高地”。

2025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屈光项目收入同比增长11.14%,一大推手正是全光塑、全飞秒4.0、SMILE Pro等新术式的快速落地;华厦眼科屈光业务增长13.75%,也得益于蔡司和爱尔康的新设备引入;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虽增长有限,但也都提到全飞秒设备的引进和术式优化带来的竞争力提升。

白内障手术领域,受人工晶体集采影响,不少机构收入下滑,技术升级成为“止血药”。推广飞秒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已成为高端客户的重要选择。

以蔡司VISUMAX 800为例,不仅设备上市即被抢购,手术量更是快速攀升,成为带动机构营收增长的“引擎”。这也说明,设备贵,但只要术式先进、服务到位,患者愿意为优质体验买单。

虽然目前市场仍被进口品牌垄断,但国产飞秒设备也在加速崛起,距离“上桌”已不遥远。

在202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年会上,仙微视觉安顿医疗相继展出国产飞秒激光产品,成为全场焦点。仙微的Fine Vision 2000已实现量产,扫描时间低于9秒,具备水印定位、散光补偿等智能功能,正在开展注册临床试验;安顿的FEMTOPIA BVM1000也同步进入多中心试验阶段。

根据仙微创始人透露,该设备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正式上市。与此同时,赛炜、图湃、欣飞秒等企业也在研发飞秒技术,国产设备正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医保局也在为国产设备“铺路”:2025年发布的《眼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将“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独立立项,并改名为“角膜基质透镜取出费”,不再与具体设备捆绑,给国产技术腾出了空间。

过去十年,飞秒激光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几乎是蔡司一家独舞,如今局面正在改变。进口设备加速迭代,国产设备蓄势待发,市场竞争真正开始进入“战国时代”。

国产厂商的技术积累和临床验证已逐步成熟,政策支持信号也愈加明确。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谁能先完成注册落地,谁就有可能撕开市场缝隙,率先打破进口垄断。

飞秒激光不只是设备的升级,更是整个眼科行业迈向高端医疗的关键一步。国产可以慢,但绝不能等。在这个高端医疗设备的赛道上,留给中国企业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