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最美自然生态 谱写永续发展篇章——《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摘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7:44 1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生态文明体制重大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落地生根。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启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湿地

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崭新篇章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2015年起,我国陆续开展三江源、大熊猫、祁连山、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钱江源和南山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自然保护地整合、国家公园立法、日常管理制度和社区发展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内涵、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等内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立了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的首要地位,确定了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的坚定决心。

国家公园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各国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模式。中国作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遗产悠久、民族文化多元的文明古国,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确立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全民公益性”三大核心理念。

2035年前,我国将全面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一宏伟蓝图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更彰显了中国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打造特色周边社区“貊貊家园”

构建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治理体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公园建设,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动国家公园事业顺利发展。

坚持加快推进立法,完善保护制度,强化执法司法协作,推动国家公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正式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对国家公园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青海省、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以“四川条例+三省决定”新模式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福建、江西两省协同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先后印发出台相关方案、文件、规范、标准等,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初步构建起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中央和地方协同管理机制。实行两种管理模式,一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行国家林草局与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林草局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三江源、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实行省级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双重领导、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同、局省跨省协调联动、园地协作等多层次协调机制,中央改革办、中央财办加大统筹协调、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战略部署落地落实,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初步建立了统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国家林草局与相关省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与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国家林草局有关派出机构统筹协调跨省国家公园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等。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国家公园所在地政府建立工作协作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完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国务院批复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确定范围分区、运行管理、主要任务等核心内容。国家林草局批复了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与五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问题,推进履行国家公园的“两统一”职责。

强化资金保障,《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明确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事务,细分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中央与地方分别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2017—2025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约189亿元重点支持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科研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宣教展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建和运行管理、协调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有效提升了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保护管理能力。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虎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监管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监管,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构建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2025年8月已全部完成第一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面划清了园区内自然资源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之间、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为国家公园提供产权支撑。通过协议管控、租赁置换、地役权管理等方式,加强园区内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建立国土空间准入制度,组织国家公园开展勘界立标,各国家公园建立项目准入审查、监管、评估机制,严禁开展不符合国家公园主体功能定位的活动,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治、科普宣教等人为活动分类管理。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以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目标,通过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科学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生态保护成效。各地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第一批国家公园内的矿业权已全部关停,需退出的水电站退出率达80%以上。

建设高水平科研监测体系,为国家公园建设注入科技新动能。强化监测工作顶层设计,国家林草局出台了《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国家公园监测技术指南》,自主研发的国家公园感知系统上线运行,汇集海量监测数据,实现了对国家公园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测。构建多层次科研平台,设立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推动整合设立虎豹、大熊猫、长臂猿等旗舰物种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各国家公园逐步搭建起完整的科研平台,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新建野外科研站设立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重点开展海南长臂猿种群拯救、栖息地保护及海南热带雨林优先物种保护等专项研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沟谷雨林景观

推动共建共管共享进程

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秉持全民共建、共享、共护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构建国家公园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推进社区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协同提升。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地方政府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82个,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一中心四服务”协调发展机制。注重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各国家公园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扶持地方绿色生态产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开展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补偿试点缓解草原放牧矛盾问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上游护水、下游补偿”创新补偿机制。

提供高品质公众服务,坚持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理念,在一般控制区适宜区域科学规划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游憩、自然教育等活动,共享保护成果。合理规划入口社区,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布局了46处重点入口社区,统一规划、地方实施。开放生态体验线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地设置了10条生态游憩线路和科普廊道。完善自然教育体系,各国家公园因地制宜科学设计自然教育线路,健全完善宣教馆、访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场所,编制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读本,系统展示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人文景观价值。挖掘周边区域“生态旅游+”绿色潜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加快建设环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完善路网体系,武夷山国家公园支持所在地政府创新划定约5700平方公里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大众媒体、志愿者参与到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发展中,助力实现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各国家公园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制度,组织志愿者参与自然保护、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等服务活动。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

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断裂带地貌

广泛传播国家公园文化

国家公园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展现中国形象、中国气质的重要窗口。

国家林草局、青海省政府在青海省西宁市共同主办了两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林草局和四川省政府在成都共同主办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纪录片、短视频等,国家林草局持续开展“国家公园+体育”“国家公园文化长廊”等系列品牌活动,各国家公园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普展示活动,持续提升国家公园的社会影响力。

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中国国家公园标志正式发布。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相继发布具有地域特色的专属标志。2024年《国家公园标识》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规范了国家公园标志使用及标识体系建设工作。

国家公园是人类社会保护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智慧方式之一,中外国家公园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当前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困难挑战。

中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签署《关于建立大型猫科动物跨境自然保护地的协议》,国家林草局分别与加拿大公园管理局、法国生物多样性局、加蓬水森部签署合作协议及国家公园结对协议。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切实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有关目标,助力履行国际义务。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