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之久,依然存续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春节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有一些原本重要的古代节日——寒食节、重阳节、冬至等,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则步入寻常百姓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之久,依然存续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春节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有一些原本重要的古代节日——寒食节、重阳节、冬至等,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则步入寻常百姓家。无论中外,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精神。有人认为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有人认为是西方节日的传入冲击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人认为过洋节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中西节日杂处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共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从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看,它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节日的问题。节日不单单是一个日子,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世情的因素。因为有了世人在特定时期情感的因寄所托,所以某一天就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天慢慢沉淀为一种寄托和表达公众某种情愫的文化标识。不过,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本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文化投注的关注度和情感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情境材料中罗列的各种看法与做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既然是经过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节日文化已由个性化的演绎为普世性的,所以对于这种“软实力”,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立意参考】
1.既要发扬传统节日,又要吸纳创新
2.“中西合璧”,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
3.守正自我,开放包容
学生可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守住传统文化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好中国人的文化失调问题,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守传统之根,融世界之韵
清明节的细雨中,人们缅怀先人;中秋节的月光下,阖家共赏圆月;端午节的粽叶香里,传承千年习俗……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古代节日逐渐式微,西方节日却悄然流行。面对这一现象,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坦然接受。在我看来,我们应守传统之根,融世界之韵,在传承与融合中守护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 “精神家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与记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不仅有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传统习俗,更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的期盼。它是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让漂泊在外的游子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亲人身边。端午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这些节日的习俗、传说,如同基因一般,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保护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基,留住民族的 “根” 与 “魂”。若任由传统节日被淡忘,我们将失去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文化传承也将面临断裂的危机。
西方节日的传入,并非单纯的文化冲击,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愚人节的幽默玩笑,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欢乐;感恩节的感恩之情,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圣诞节的温馨氛围,营造出独特的浪漫气息。这些西方节日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学习,能够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日本在保留本国传统节日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不应将西方节日视为 “洪水猛兽”,而是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当然,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崇洋媚外。西方节日的流行,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传统节日的理由。我们要明确,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推广,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创新节日形式,让传统节日更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西方节日,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形式化,防止文化认同的迷失。
守传统之根,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融世界之韵,是对时代发展的适应与拥抱。在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碰撞与交融中,我们既要守护好自己的 “精神家园”,又要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传统节日与洋节: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思考》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见证了本土传统文化节日的坚守与发展,也目睹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家园保护以及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希望,它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清明时节,人们缅怀先人,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之情,同时感受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气息;端午节则通过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则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幸福安康的向往。这些传统节日犹如一条条纽带,将中华儿女紧紧相连,共同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原本重要的古代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却日益受到欢迎。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担忧这是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认为这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还有人批评过洋节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会发现其实中西节日的并存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共通。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例如,感恩节所倡导的感恩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恩图报理念不谋而合;圣诞节期间家人朋友间互赠礼物、共度温馨时光的方式,与中国传统节日重视亲情友情的价值观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西方节日视为外来入侵者,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并从中汲取有益元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当然,在享受多元文化带来的乐趣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本土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继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总之,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传统节日,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民族精神的璀璨瑰宝。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春节更是阖家团圆的盛大庆典。然而,寒食、重阳、冬至等曾重要的古代节日渐趋淡出,西方节日却如春风般融入百姓生活。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当以守传统之根为基,以融文化之新为翼,让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天空中振翅高飞。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根脉”,守护它,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春节,那红红的春联、热闹的鞭炮、丰盛的年夜饭,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清明,人们踏青扫墓,缅怀先人,传承着感恩与敬畏之心;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彰显着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这些节日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祖先、与历史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铭记自己的根与魂。若任由传统节日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消逝,我们便如同失去了精神家园的游子,在茫茫的文化海洋中迷失方向。
然而,西方节日的传入并非洪水猛兽,它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文化融合共通的生动体现。愚人节的幽默风趣,让我们在紧张的生活中得以放松;感恩节的温馨氛围,提醒我们要心怀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圣诞节的浪漫与欢乐,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西方节日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性与包容性,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西方节日,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为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守护传统与融合新知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可以在传承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祭祀、云端拜年等活动,让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元化;将传统节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节日。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庆祝西方节日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如在圣诞节时,挂上中国结、贴上春联,让西方节日也充满浓浓的中国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节日是我们文化的源头活水,守护它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西方节日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融合它是我们的智慧与担当。让我们守传统之根,融文化之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华章,让民族精神的火焰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燃烧得更加炽热、更加明亮。
在岁月的长河中,传统节日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然而,一些原本重要的古代节日如寒食节、重阳节、冬至等,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西方节日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却悄然步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思考: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碰撞,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民族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根脉。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情感。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先辈的敬仰与缅怀;中秋节的团圆赏月,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祈愿;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展现了民族的团结与奋进。这些节日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望历史,感悟文化,凝聚力量。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节日的传入对传统节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热情高涨,而对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文化自信的缺失。传统节日的式微,并非西方节日的冲击所致,而是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未能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价值,未能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传统节日的价值,将保护传统节日视为保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保护传统节日,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我们需要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灯会等,增强节日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西方节日的传入。西方节日的流行,并非完全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文化,但绝不能让外来文化取代本土文化。相反,我们应借助西方节日的传播方式,让传统节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并存,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以在庆祝西方节日的同时,不忘传统节日的根脉;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节日的创意和形式时,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坚守民族精神的根脉,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在传统节日的传承中,凝聚民族精神,铸就文化自信,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