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电子屏上,大豆期货价格突然跳涨3.2%。
11月1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电子屏上,大豆期货价格突然跳涨3.2%。
这个17个月来的最高点,像一根针,扎破了美国豆农近半年的焦虑。
而就在三天前,特朗普对着记者笑得得意:“中方正在采购大豆,春季前就开始”。
真的是特朗普赢了?这波涨价背后,藏着你想不到的反转。
先看第一个疑问:中国真的下单了?
咨询公司AgResource给出消息:中国进口商拿了7到10船大豆,有的1月装船,有的要等到明年6月。
听起来像是实锤?但翻一翻美国农业部11月12日的数据,又透着诡异。
整个美国大豆新季出口里,只有23.2万吨运往中国。这个数字,比上周还少了10万吨。更巧的是,17日当天,美国农业部突然修正数据——10万吨大豆订单被取消了。
一边是总统喊着“中国在买”,一边是官方数据里的“订单缩水”。
到底哪句是真的?
再往回扒半年,答案藏在时间线里。
今年5月起,中国海关的记录里,美国大豆几乎是“零采购”。9月底《纽约时报》直接点破:中美新季大豆出口启动后,中国连一单都没下。
美国豆农扛着通胀和高成本,等了整整半年。直到特朗普14日放话,市场情绪才像被浇了水的枯草,猛地抬头。
可就在价格涨起来的同时,另一个隐忧已经冒头。
这波涨价,把美国大豆的价格抬过了巴西大豆。
对那些看重成本的买家来说,答案很简单——转头去买巴西的。AgResource直接点破:非中国市场的生意,要被巴西抢走了。
所以第二个反转来了:特朗普喊来的“涨价”,可能是给美国大豆挖的坑。
美国农业部部长罗林斯17日也在福克斯频道上宣称:“中国已经开始买一点了,事情在推进”。
财政部长贝森特更直接:“韩中美元首会晤后,大豆价涨了,他们会兑现承诺”。
但两人都没提一个关键信息:那份“中国同意买1200万吨”的协议,至今没签字。
而香港《南华早报》的文章,戳穿了更核心的变化。
2017年,美国57%的出口大豆都卖到中国,一年赚120亿美元。那时候,大豆是美国手里的筹码。
2018年贸易战一开打,中国转身扑向巴西。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直接跌到30亿美元。
三年过去,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比,从近60%降到53%。今年1到8月更夸张,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同比降了78%,巴西占了中国93%的市场。
大豆的天平,早悄悄换了方向。
香港大学学者大卫·奥科隆科沃说透了本质:大豆不再是华盛顿的武器,成了北京的“保单”。
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买哪个国家的,中国手里握着主动权。
关系紧的时候,暂停采购;关系缓的时候,适量下单。这不是“妥协”,是精准的节奏把控。
特朗普现在喊着“中国下单”,更像给美国农民画的一张饼。
毕竟,美国豆农的日子太难过了。通胀压着,种植成本涨着,要是再等不到中国的订单,明年的种子钱都可能成问题。
可这张饼能不能兑现?还要看两个关键。
一是那份没签字的协议,到底能不能落地。罗林斯自己也说了:“协议还没签署,签了才能推进”。
二是中国的采购节奏。1月装船的大豆是实单,但6月的订单,变数还多。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商务部的回应。11月13日,发言人何亚东没提“1200万吨”,只说“深化农产品互利合作”。
没有打包票,也没有画大饼。
这种“不把话说满”的态度,恰恰是主动权的体现。
现在再看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个新高价,更像一场短期的情绪炒作。
特朗普需要用“中国下单”稳住选民,美国农业部需要用“涨价”安抚农民,市场需要一个理由释放焦虑。
可情绪退去之后呢?
巴西大豆还在等着抢市场,中国的采购清单里还有阿根廷的选项,美国大豆的竞争力,并没有因为这波涨价变强。
说到底,这17个月的新高,不是特朗普的胜利宣言。
而是全球农产品格局的一张快照——曾经美国说了算的大豆市场,如今要看中国的节奏。
那些欢呼涨价的美国农民,或许没看清:他们盼来的“中国订单”,从来不是谁的恩赐。
而是中国在全球贸易里,用“不依赖单一供应国”换来的底气。
大豆的故事,早不是简单的买卖。
它藏着中美贸易的博弈,藏着全球权力的转移。而这波涨价,只是这场博弈里,一个短暂的小插曲。
接下来的半年,才是关键。那份没签字的协议会不会签?6月的订单能不能兑现?
大豆的天平,还会继续晃。但有一点已经确定:中国手里的砝码,越来越重。
来源:今日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