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能否纳入未来蓝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08:46 1

摘要:说白了,过海不方便这事儿已经不是偶尔犯病,而是老毛病一犯再犯。近几年每到假日,港口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旦天气来个不配合,整个链条就瘫痪。就拿最近两年说事儿:2024年、2025年春节,海面能见度低,港口临时封航,轮渡停开,结果就是车子在港口外、在高速口排成长龙。

春节想去海南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干脆改了目的地,转而奔云南。

说白了,过海不方便这事儿已经不是偶尔犯病,而是老毛病一犯再犯。近几年每到假日,港口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旦天气来个不配合,整个链条就瘫痪。就拿最近两年说事儿:2024年、2025年春节,海面能见度低,港口临时封航,轮渡停开,结果就是车子在港口外、在高速口排成长龙。等着的不光是人,还有燃油、食物、卫生间的尴尬。有人在车里度过一两个晚上,极端点的像我同学那会儿——他在2018年那次堵车里实打实睡了五天,大家都还记得那场面。

把镜头往前拉到2018年。那一次琼州海峡堵成了新闻里常挂的“世纪性堵塞”——媒体和业内都这么说。那年节前车流多,天气又不争气,港口处理能力一下子吃不消。排队不是几个小时能解决的,是几天。车里有人把后排堆成临时储物柜,吃的、喝的、衣服乱七八糟,气氛更像一场临时露营而不是旅行。有人躺在方向盘上打盹儿,有人干脆把车当床睡,时间像拉长的橡皮筋,拉到断为止。

堵了之后,官方和运输企业试了两套常见招数。第一个叫“预约过海”。意思简单:每天过海的车按额度放,想过海得先在网上或者电话里报名、登记,系统按日配额发名额。设计初衷是把高峰拉平,别让那种瞬间蜂拥再发生。表面上看是管住了无脑上路的人,能把一部分出行往后推。不过这套东西更像是把人从原地移动到别处,不是真正提高港口本身的处理能力。关键时刻,预约没了用,天气一变,名额照样被取消,车还是滞留在路上。

第二个办法就是加船、增班。听着粗暴但直白:多买几艘轮渡,多开几班次。但轮渡不是随便开就能开的。海上风浪、海雾会随时说不来就不来,再多船也得看能不能靠港、能不能装卸。岸上的码头、泊位有限,上车下车需要时间,尤其是大车和客车混合时,装车安排要讲顺序、讲安全。港区能不能承接这么多班次,码头周边的道路能不能消化这些来往车辆,这些都是现实的瓶颈。实际操作里,增班带来的改善往往低于预期,有时候只是把排队从陆地搬到码头边上或海上去等。

这事儿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是供需、自然和基础设施三方面的叠加问题。天气是最讲武德的变量,一到海雾或大风,一切计划都被掀翻。港口的岸线、信息发布、排队管理、装卸效率这些软硬件短板,也在平时被掩盖,节假日就被放大。把这些因素拆开讲,能看出为什么短期里那点救急措施顶多是治标,不能治本。

再说更具体的细节。预约系统到底在哪儿会出问题?车主通常得提前把过海时间、车牌号、人数填在平台上,系统按天限额放行。到港就按预约顺序排队走。实操中常见几类麻烦:天气一变,原定船次取消,系统里排着的名额变成空号;有些人通过中介抢到名额再高价转卖,这样名额分配的公平性堪忧;现场信息和线上系统常不同步,导致车主到了现场还得补证、排队重新计算,时间越拖越长。预约给了一部分人“心理安慰”,但现实是很多人被往后推,等得到的是另一个时间点上的等待。

轮渡装卸的细节也别小看。上车不是车子一开就能进舱的,操作要按车辆类型、重量、尺寸来安排。船舱要留平衡空间,货车与小车混装要考虑承载和重心。码头作业受潮汐影响,有时候船靠好了还得等潮位合适才能装车。再有,码头泊位不够,船得排队靠泊,这就限制了班次的实效。港方偶尔会用双向并行装卸来抢时间,但那样容易出错,安全压力上来之后效率反而降。要是把更多船开进来,岸上需要更多泊位、更多等待区、更多检验通道,这些配套短时间内补不上。

从出行人的角度看,这种不稳定性直接改变了旅游流向。很多原本想去海南的,到了订票环节就打退堂鼓,转而选择云南。为什么云南能接住这部分人?原因有两点:一是通道多,不光靠轮渡。云南可以选择飞机、火车、高铁、自驾或长途客运,路线多,分散风险。二是景区分散,游客分流合理,不像去海南那样必须跨海通过一个瓶颈。就算机票贵点,旅客还有其他备选,整体上风险小于跨海等待被封航的概率。

政策层面也在讨论。关于把跨海通道纳入更大规划的声音常有,但实际落地并不容易。世人关心的是“十五五”规划里会不会把琼州海峡的固定通道放进去。2025年的海南工作报告里提到的关于跨海运输只有那一句话:提升琼州海峡滚装运输能力。这句话很直白——短期内还是靠滚装轮渡来撑着。大家自然会想到港珠澳大桥那样的固定跨海工程,但那类工程是多年规划、巨额投入和复杂施工的产物,短期内没法照搬到琼州海峡。地貌、生态、成本、评估,每一项都不是一两句能定论的。

有人会问:不能像港珠澳那样修桥或隧道吗?理论上是个方向,但现实里要过很多关。修桥修隧需要做大量地质、生态评估,还要算经济账——投入产出比怎样、对本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即便评估通过,建设周期也是十几年起步,不是赶在下个节假日把事情解决的办法。简单点说,修桥或造隧道不是把钱一砸就完的事,它需要顶层设计、长期投入和跨部门协调。

回到现场的画面。节日里,港口外的车队慢慢往外靠,车灯像一串串等待的眼睛,队伍绵延几公里。司机们有的靠着方向盘闭目养神,有的坐在车里翻看信息。码头边的工作人员用扩音器反复播报最新班次,公安和志愿者发放矿泉水、方便面、充电宝。有人带着老人和小孩,硬着头皮把孩子哄好、给老人找个坐的地方;小商贩闻风而动,在路边摆摊卖热饮和即食面,想在这场等待里捞点儿生意。社交平台上照片和短视频被刷屏,大家既抱怨也求助,消息像接力棒一样传播。官方会临时开放停车场、摆上流动厕所、调整通行方案,但这些往往是救火式的安排,没法从根子上改变港口的吞吐能力。

现场的细节更多。有人因为排队耽误了回家过年,闹出争执;有的人发现预约名额被黄牛转卖,焦虑在车队里蔓延。工作人员忙着协调检验通道,边检和海关忙得像打仗,偶尔有车辆被要求下车补交材料,列队又往后挪。念头有人开始去查自己的保险条款,看这种滞留算不算旅行延误。轮渡在远处露个影又被海雾吞没,司机们互相对望,像在等一个不知何时会到来的信号。

技术层面,信息化的短板也在暴露。码头的线上平台有时没把实时变动传给前端,导致到港的车辆与系统显示不一致。数据接口不顺,现场指挥和线上预约“各唱各调”的情况并不少见。要提升体验,光有船是不够的,港口需要更流畅的信息流,更透明的名额分配,还有更灵活的应急预案。但这些改进需要时间、人力和资金——短期内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结果。

节日的等待里,人们做的准备五花八门。有人提前在车里备好方便食品、充电宝和临时床铺;有人选择夜里上路,图占个先机;也有人干脆放弃原计划临时改签航班或改往云南。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继续提升滚装轮渡的运力是现实选择;对地方和中央层面,则需要更长线的规划,才能让过海问题不再像顽疾一样年年复发。

码头外,海雾把视线压得低低的,轮渡的轮廓有时像影子一样浮现又消失。司机们瘪着脸刷着手机,偶尔抬头看看远处,像在等一个说不准什么时候来的天气转机。空气里混着潮湿和焦虑的味道,队伍慢慢挪动,像被无形的手牵着一步一步往前走。有人打开窗透透气,有人把被子裹得紧紧的,车灯在薄雾里时隐时现,等待——一种既无奈又带着点儿期待的等待——在夜色里延续。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