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医疗严查落地!这6类行为零容忍,患者就医更安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2:43 1

摘要:去医院看病,大家最在意的是什么?无非是能遇到负责任的医生,得到规范的治疗,花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不用担惊受怕被忽悠、被过度治疗。2025年,这个心愿终于有了实打实的保障——国家多部门联合出手,针对医疗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严查,从诊疗行为到收费规范,从线上

去医院看病,大家最在意的是什么?无非是能遇到负责任的医生,得到规范的治疗,花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不用担惊受怕被忽悠、被过度治疗。2025年,这个心愿终于有了实打实的保障——国家多部门联合出手,针对医疗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严查,从诊疗行为到收费规范,从线上科普到行业风气,6类违规行为被明确列为“零容忍”,不仅让医疗服务更规范,也让每个患者的就医权益得到了硬核守护。

可能有人会觉得“严查”是针对医护人员,其实不然。这次严查的核心是“规范行业秩序”,打击的是少数违规操作的行为,保护的是绝大多数认真履职的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医疗行业正在变得更透明、更公平,咱们普通人去医院看病,心里也能更有底。

一、线上科普“带货”行不通,专业科普才靠谱

现在大家都爱刷手机看健康科普,不少医生护士也会在网上分享医学知识,这本是好事。但有些人为了流量和利益,打着科普的旗号干起了“带货”的活儿,推荐保健品、推销医药产品,甚至夸大效果误导人,让大家难辨真假。

2025年10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确列出了10类禁止行为,从根源上规范线上科普行为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严禁以科普名义带货牟利”,不管是直播卖药、推荐养生课程,还是变相给医药产品打广告,都属于违规行为,一旦发现会被严肃处理。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也特别关键:医生不能跨专业乱科普,比如外科医生不能跑去讲妇科疾病的诊疗方法;不能发布虚假信息,比如夸大某种药的疗效、杜撰虚假病例;更不能泄露患者隐私,比如未经同意就展示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而且医生在网上开科普账号,必须先向所在医院备案,离职后也不能再用原单位的职务身份做科普。

北京就有一家医院的医生,因为在短视频平台推荐某款保健品,还声称“能治愈慢性病”,被网友举报后查实,不仅账号被暂停运营,还受到了医院的内部处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建立了科普账号备案和抽检制度,定期检查医生发布的内容,确保大家看到的健康知识都是科学、准确的。

对咱们患者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以后刷到医疗科普视频,不用再担心被虚假信息误导,也不用怕遇到“伪科普”带货坑钱,能更放心地获取专业的健康知识。

二、过度医疗、重复收费被盯紧,医保基金不浪费

“明明是小感冒,却被要求做一堆检查”“住院花了不少钱,清单里有些项目根本没做过”,以前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糟心经历。过度医疗、重复收费不仅让患者多花钱,还浪费了宝贵的医保基金。2025年,这些行为被纳入了全国医疗抽查的重点,查处力度大大提升。

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启动了《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聚焦医药费用、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要求11月30日前完成抽查并公开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各地已经公布的结果来看,查处力度确实不含糊:重庆7家医院因为重复收费、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等问题,被责令退回医保基金781.93万元,还被罚款1372.55万元;北京4家医疗机构因为虚构医药服务项目受罚,17家机构因医保基金使用不规范被通报。

更让人安心的是,医保支付方式也在改革,从原来的“按项目收费”改成了“按病种付费”。简单说,就是每种疾病都有一个明确的医保支付标准,比如一台阑尾炎手术,医保规定支付5000元,如果医院能在这个标准内治好患者,节省下来的钱归医院;如果超出标准,多出来的费用由医院自己承担。这样一来,医院就没有动力再乱开检查、过度治疗了,从根源上减少了浪费。

而且以前有些需要住院才能报销的门诊疾病,现在也纳入了按病种付费范围,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治疗,医保报销标准一样,不仅方便了患者,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上海的张先生前段时间得了急性胆囊炎,按照以前的政策,住院治疗才能报销,现在门诊手术就能享受医保报销,不仅少花了住院费,还节省了时间,他直言“现在看病既省钱又省心”。

三、远程医疗收费有标准,医保报销不添堵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远程医疗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患者来说,不用跑大老远,就能通过视频让大城市的专家看病,特别方便。但以前远程医疗的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医院收费过高,而且很多项目不能医保报销,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了《远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首次统一了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等8类服务的收费标准,还把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按照规定,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每小时收费不超过800元,常规互联网复诊每次不超过25元,而且所有收费标准都要求医院公开公示,严禁分解收费或超范围收费。

这个政策让远程医疗变得更“接地气”了。贵州的王阿姨患有慢性肾病,以前每隔几个月就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北京复查,来回的路费、住宿费加上医疗费,每次都要花好几千块。现在通过远程会诊,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让北京的专家看诊,每次会诊费才600多块,还能医保报销一部分,自己只需要花200多块,大大减轻了负担。

远程医疗收费的规范化,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了更便捷、更实惠的医疗服务,也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不用出门就能看上大专家。

四、医药反腐持续深化,行业风气更清朗

医疗行业的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少数医护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药品采购、设备引进、工程建设等方面搞权钱交易,不仅推高了医疗成本,还损害了患者的利益。2025年,医药反腐继续向纵深推进,“纪巡审”联动监督机制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所谓“纪巡审”联动,就是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和审计监督同步发力,紧盯医院“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关键少数”,覆盖从药品耗材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链条。各地也在不断完善制度,比如优化医院班子结构、修订药品采购管理规定,从制度上堵住漏洞。

这次反腐不是“一阵风”,而是形成了长效机制。审计部门会对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穿透式审计,发现问题线索后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形成“发现-查处-整改”的闭环管理。对于违规违纪的人员,不管职位高低,都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不仅要追究责任,还要追缴非法所得。

医药反腐的深入推进,净化了医疗行业的风气,让医护人员能更专注于医疗服务本身,也让患者不用再担心因为“潜规则”多花钱、受委屈。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公开药品采购价格、设备招标流程,让医疗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五、诊疗服务有规范,投诉维权更顺畅

以前看病时,偶尔会遇到医生态度不好、诊疗流程不规范的情况,想投诉又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往往不了了之。2025年,医疗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大幅提升,患者的投诉维权渠道也更畅通了。

现在医院都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规范,比如问诊时要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不能随意打断;开具处方时要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检查前要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如果医护人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患者可以直接向医院的投诉管理部门反映,也可以通过12320卫生健康热线投诉。

而且对于患者的投诉,医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应和处理。按照要求,一般投诉要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投诉要在15个工作日内给出处理结果,并及时向患者反馈。如果患者对医院的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调解,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广州的李女士就有过一次维权经历。她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没详细问诊就开了一堆药,孩子服用后出现了过敏反应。李女士向医院投诉后,医院不仅全额退还了药费,还安排了专家为孩子重新诊疗,医生也向她诚恳道歉。“现在投诉有人管、问题能解决,感觉自己的权益真的得到了重视”,李女士说。

六、医疗美容乱象遭严查,爱美不再担风险

近年来,医疗美容越来越受欢迎,但行业乱象也不少。有些没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擅自开展医美项目,有些医生没有相关执业资格就给人做手术,还有些机构使用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器械,导致不少消费者毁容甚至危及生命。2025年,医疗美容成为医疗抽查的重点领域,这些乱象被严厉打击。

按照规定,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执业资格,而且只能开展自己资质范围内的项目。像注射玻尿酸、肉毒素、双眼皮手术等都属于医疗美容项目,必须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不能在美容院、美甲店等非医疗场所开展。

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也在加大对医美行业的排查力度,重点查处无证行医、超范围执业、使用假劣药品器械等行为。深圳就查处了一家无证医美机构,该机构没有任何医疗资质,却擅自开展注射瘦脸、隆鼻等项目,使用的药品都是来源不明的假货,最终机构被取缔,负责人也被依法追究了责任。

同时,医美行业的收费也变得更透明了。正规医美机构必须在显眼位置公示各项服务的收费标准、药品和器械的来源,严禁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消费者在做医美项目前,有权要求查看机构的资质证明、医生的执业证书,以及药品器械的相关资料,遇到违规情况可以直接投诉。

2025年的医疗严查,看似是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约束,实则是对每个患者权益的最大保障。从线上科普到线下诊疗,从收费规范到行业风气,每一项严查措施都直击医疗服务中的痛点问题,让医疗行业变得更规范、更透明、更值得信赖。

对患者来说,以后看病不用再担心被过度治疗、被乱收费,不用再被虚假健康信息误导,不用再为维权无门发愁;对医护人员来说,规范的行业环境能让他们更专注于医疗服务本身,避免被不良风气影响;对整个社会来说,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能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让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看病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过度治疗、乱收费或者虚假科普的情况?2025年这些医疗严查措施,你最认可哪一项?对于规范医疗服务,你还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你的真实经历和看法!

来源:小苹果一点号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