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当人权组织将巴勒斯坦地区的局势定性为“种族隔离”时,德国舆论界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指责这是反犹太主义的体现。然而,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员工并非突然失去了理智,也不是在轻率行事。任何曾亲赴约旦河西岸、与当地巴勒斯坦人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深刻理解这一指控背后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红海风向观点
多年来,约旦河西岸(West Bank)的生活一直充斥着暴力与不公。尽管局势日益紧绷,却鲜少获得外界真正的关注。
2022年,当人权组织将巴勒斯坦地区的局势定性为“种族隔离”时,德国舆论界一片哗然。 人们纷纷指责这是反犹太主义的体现。然而,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员工并非突然失去了理智,也不是在轻率行事。任何曾亲赴约旦河西岸、与当地巴勒斯坦人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深刻理解这一指控背后的现实逻辑。
自1967年以来,约旦河西岸一直处于以色列的军事占领之下。海牙国际法院(ICJ)近期已明确裁定,这种占领属于非法行为。尽管如此,自1967年起,以色列政府仍在该地区持续推进定居点建设,而根据国际法,这同样是非法的。在过去的30年里,西岸地区涌现出各类或多或少带有激进色彩的定居者前哨基地。即便依据以色列本国的法律,这些前哨基地也是违规的,但它们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加。
在约旦河西岸,实际上运行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法律体系:定居者适用以色列民法,而巴勒斯坦人则受制于严苛的军法。 这种隔离甚至延伸到了交通系统——通往西岸南部马萨费尔·亚塔(Masafer Yatta)的车程长短,完全取决于车辆牌照的颜色。这一整套系统旨在保护定居者,使他们在违反国际法的占领区内,依然能过上尽可能舒适的生活。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这套体系意味着与定居者的彻底隔离,以及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歧视。
定居者的暴力行为呈指数级增长
多年来,国际社会对这一现状选择了集体无视。如今,在以色列历史上最右翼的宗教政府治下,积压已久的矛盾正处于爆发边缘。激进定居者的暴力行为正在呈指数级增长。据联合国统计,自2006年以来,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袭击次数在10月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局势之严峻,甚至让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军官也在本国媒体上表达了不满。他们将责任归咎于警方和以色列国家安全局(Shin Bet),认为这些机构在极具影响力的部长、议员和拉比的政治压力下,选择了袖手旁观。以色列国家安全局前局长罗南·巴尔(Ronan Bar)在2024年被解职前曾直言不讳地抱怨:西岸地区的犹太极端主义已经失控。 他还特别指出了那些为激进定居者提供合法化掩护的政治家,以及行动迟缓、缺乏作为的警察队伍。
这已不再是秘密:现任政府中的一些部长本身就是定居者出身。就在三周前,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旨在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法案。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Itamar Ben-Gvir)曾在七月公开表示,自他上任以来,警方已不再“骚扰”定居者——仿佛警察此前在履行职责时是在进行骚扰一般。根据以色列非政府组织“Yesh Din”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在以色列人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犯罪案件中,竟有94%的警方调查最终未提起任何指控。
需要国际社会的介入
现任政府与政教合一的精英阶层,正在将多年来潜伏在水面下的结构性问题推向极端的深渊。定居者的暴力行为绝非孤立的个案,而是驱逐原住民这一激进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加沙战争的阴影笼罩下,以及“10月7日袭击”带来的社会冲击之后,这种激进策略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盛行。人们似乎已经对那些冰冷的数字习以为常:袭击、受伤、死亡。
这就是“强者为王”的残酷法则。指望以色列现政府能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无异于缘木求鱼,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德国和欧洲。 通过施加政治压力、实施金融和军事制裁——这些手段虽然并非无穷无尽,但也绝非无计可施。国际法的尊严与效力,必须最终在约旦河西岸得到确立与执行。
来源:红海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