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淳在镜头里啃着冷馒头,嘴角还沾着泥,收视率就飙到1.2%,豆瓣8.1分,三千多万次点击,全在问同一个问题:一个被雪藏五年的老故事,怎么一露面就把人钉在沙发上。
杜淳在镜头里啃着冷馒头,嘴角还沾着泥,收视率就飙到1.2%,豆瓣8.1分,三千多万次点击,全在问同一个问题:一个被雪藏五年的老故事,怎么一露面就把人钉在沙发上。
答案藏在第12集最后三分钟。
游击队从竹林冲出来,枪栓一拉,画面切到1949年10月崇庆县档案馆里那份真名单,白纸黑字,红戳盖着“绝密”。
名单上的人名,和演员表里的一模一样。
观众那一刻才反应过来:这不是编的,是活下来的那批人借演员的脸又回了一次战场。
真实历史直接叠在演员脸上,冲击力比任何爆炸都狠。
剧组把四川省档案馆里没拆封的《成都城防工事图》调出来,一比一复刻了宽窄巷子的墙砖缝,连砖缝里长的青苔品种都对。
美术指导说,青苔要是品种不对,老成都人一眼就能拆穿。
为了这三秒钟的镜头,他们养了四十盆青苔,每天拿喷壶模拟老城墙的湿度,养了两个月。
观众看不见这些盆,却能感觉到画面里那股阴冷的味道,这就是细节在偷偷起作用。
杜淳三个月没说过一句普通话。
开机第一天,他拿成都话跟组里老演员对词,老演员直接愣住:你娃是土生土长的?
杜淳摇头,说是把方言老师绑在宾馆房间,每天睁眼就到闭眼都是成都话,连做梦都在喊“巴适”。
方言对了,人物就立住了,观众不再觉得是在看明星,而是在看一个真的军统副官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
收视率涨的那零点几个点,就是方言把观众拖进了1949年的巷子。
最狠的是那场36小时的巷道追逐。
杜淳提前一个月开始减饭,每天只吃两根黄瓜,最后体重掉到128斤。
拍奔跑戏时,他腰上别着真铁块的假枪,一共七斤,跑一步铁块撞一下胯骨,36小时下来胯骨一片青紫。
镜头里他喘得跟破风箱一样,那不是演出来的,是真喘。
观众在屏幕前看着觉得胸口闷,其实是被真实感压的。
当天网络平台弹幕刷得最多的一句是“这哥儿们快跑虚脱了”,播放量就是靠这股“虚脱”冲上了三千万。
很多人以为谍战剧靠反转,靠枪战,靠高科技。
《隐锋》偏不,它把高科技全扔掉,连发报机都用的1949年原装“火腿机”,滴滴答答的摩斯码是真有人在隔壁房间敲。
导演说,只有让观众听到真电报声,他们才会相信下一秒子弹会穿墙而来。
第8集里一场茶馆“摆茶阵”的戏,袍哥用茶碗摆出路数,碗沿朝哪边,水倒几分满,全有讲究。
四川民俗专家坐在监视器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盯,错了就重拍。
那天拍了23遍,演员手腕都抖了,最后观众在弹幕里刷“这茶阵我爷爷说过一模一样”,口碑就是这么被老人家用回忆抬上去的。
故事到第12集,李亨把枪口对准自己上司,手指在扳机上哆嗦了整整十秒。
剧本原来写的是一枪崩掉,导演让杜淳自己决定。
杜淳把十秒拆成三次呼吸,第一次呼吸眼白翻一半,第二次呼吸嘴角抽一下,第三次呼吸眼泪憋在眼眶里没掉。
十秒里观众屏住呼吸,收视率曲线在这十秒里跳了0.3个点。
那一刻大家明白,乱世里普通人不是不想活,是实在找不到不杀人的理由。
人物挣扎的厚度,比任何英雄光环都值钱。
有人把《隐锋》和去年那部全用高科技定位、无人机追车的谍战剧比,说一个像老爷车一个像超跑。
数据最诚实:那部超跑剧播完掉到4.9分,《隐锋》从8.1涨到8.3。观众看腻了隔空狙击、手机入侵,就想看真人流血、真人挨饿、真人哆嗦。
五年雪藏没让故事发霉,反而让今天的观众闻到了真货的味道。
接下来还有18集,档案馆里还有三份没拆的卷宗,里面的人名、地名、枪号,剧组已经拿到授权,可以原样用。
只要他们继续按现在的拍法,不玩花哨,把真历史继续按在演员脸上,评分还有得涨。
毕竟,人们永远愿意为一脚能踩进泥土的故事买单。
看完最新一集,你关掉电视,脑海里还回荡着那十秒的扳机声。
你敢不敢说一句:如果换成你,在1949年的成都,你能比李亨做得更好?
来源:才思敏捷麻酱lnV17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