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来一封致全体员工信,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回顾创业历程。
“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来一封致全体员工信,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回顾创业历程。
然而这封充满诗意的信件并未获得预期中的共鸣。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无法共情”,还有人调侃道:“今夜,所有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
01 南极信件的理想与现实反差
俞敏洪在这封近千字的内部信中,描绘了南极“几乎24小时充满阳光”的景象,并借助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的比喻,类比新东方人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希望。
他写道:“人生和事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信中提出了三大愿景:新东方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成为“商家良知的代表”,新东方文旅则要“让更多的人把世界装在心里”。
然而,这番源于“纯净之地”的感悟与员工的现实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网友统计,全文992个字中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却对员工当下的工作压力鲜有提及。
02 员工反馈与职场共鸣
“亲爱的老板,我现在正在晚八点半下课的地铁上。十个小时的课程是折磨的、享受周末快乐时光是与我无关的。”一位员工在企业邮箱中这样回复。这条回应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共鸣。
新东方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他们在上完课后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老板从南极发来的风光描述“只觉得讽刺”。这种“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 的现实反差,成为许多网友讨论的焦点。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老板,少点鸡汤,多点实际行动,给员工加薪才是最好的激励。” 这些讨论反映了在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的背景下,领导与员工之间存在明显的共情鸿沟。
03 新东方的转型挑战与经营压力
新东方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其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主要受东方甄选业务拖累及商誉减值影响。
同时,核心教育业务增速逐季放缓,2025财年营收增速从上一财年的43.9%降至13.6%。这些数据表明了公司面临的现实经营压力。
尽管2026财年第一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6.1%,但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仍同比下降1.9%。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大与老板南极旅行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04 沟通方式引发的思考
这并非俞敏洪首次因沟通方式引发讨论。2025年1月,他因在推荐东南亚旅行的时间点选择不当而受到质疑。事实上,在今年1月2日,俞敏洪写给东方甄选全员的内部信获得了更多正面反馈,当时他表达了对员工的感谢:“如果没有你们的坚守,我肯定早就崩溃。”
对比两封信的不同反响,可以看出员工对于共情和认同的渴望。当领导者的信息更多关注自身体验而非团队困境时,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沟通方式需要与团队的实际感受保持一致,尤其是在企业面临挑战的时期。
截至发稿,新东方官方及俞敏洪本人尚未对相关争议作出回应。随着舆论发酵,这场关于“南极来信”的讨论已超越事件本身,成为职场共情与领导者沟通艺术的典型案例。
来源:一朵小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