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们儿最近在川渝跑了8个村,发现个怪现象: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但70%都在喊'没辙'!简阳老张说'回来3个月,光是给孩子找学校就跑了6趟',重庆小王更惨,学了个冷门手艺,结果村里根本没活干……这哪是返乡啊?分明是'滞乡'!"
"哥们儿最近在川渝跑了8个村,发现个怪现象: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但70%都在喊'没辙'!简阳老张说'回来3个月,光是给孩子找学校就跑了6趟',重庆小王更惨,学了个冷门手艺,结果村里根本没活干……这哪是返乡啊?分明是'滞乡'!"
首先,返乡潮背后的'三重坑'
- 坑1:技能错配:重庆人社局数据,返乡群体中仅15%有技能证书,60%得重新培训。我表弟在成都修了5年车,回家发现村里连个像样的汽修厂都没有,最后只能去镇上卖电动车……
- 坑2:产业断层:川南某县投了1.2亿建加工园,结果闲置率63%!为啥?缺运营人才啊!就像你买了台顶配电脑,结果不会装系统——钱花了,屁用没有。
- 坑3:配套拉胯:简阳某镇返乡安置点,医疗资源紧张度涨18%!我邻居王婶说'孩子发个烧,得坐20分钟三轮去县城',这哪是返乡?分明是'返贫'!
再说,怎么把'滞乡'变'扎根'? 眉山李伟的案例给我看傻了:这哥们儿2022年放弃成都8000月薪,回家搞泡菜直播。2023年卖500万,2024年带200户农户种辣椒,户均增收1.2万!关键就4个字:产业适配——他选的泡菜,正好是东坡区的支柱产业,政府有补贴,物流有配套,连包装厂都在隔壁村!
还有个事儿,政策其实在偷偷发力:
- 重庆搞"乡村数字工匠"认证,培训1.2万人,我二舅刚拿了电商运营证,现在月入6000+;
- 成都搞"30分钟产业圈",郫都区豆瓣产业集群吸引23家企业,创造4200个岗位,返乡人员占55%;
- 武隆开发"微度假"经济,187家民宿/农家乐冒出来,我同学小周辞职回家搞研学,去年赚了20多万!
互动引导: "你们村返乡的人多吗?最缺啥配套?评论区聊聊,我挑3个典型问题,下期找专家解答!"
"返乡不是逆流,而是新经济的主动拥抱——但前提是,乡村得先准备好'接住'你。就像谈恋爱,光你一厢情愿没用,得两边都愿意才行。
来源:非凡叶子LEQJ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