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中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以前读到这句话,我曾深以为然。除了先生惯有的犀利与可爱,多少还能体悟到一种对时局的无奈与哀叹。除了家人之间的血脉亲缘和一些“化学作用”下的情爱关系,这世上或许就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三坡
《北京笔谭》亚历山德拉·埃瑟德雷德·格兰瑟姆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人向往的不是称霸世界,而是高山流水间的风雅、承欢膝下时的笑颜、兼济苍生中的悲悯……”
——《北京笔谭》作者格兰瑟姆
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中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以前读到这句话,我曾深以为然。除了先生惯有的犀利与可爱,多少还能体悟到一种对时局的无奈与哀叹。除了家人之间的血脉亲缘和一些“化学作用”下的情爱关系,这世上或许就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人与人之间的阻隔,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大多数人可以产生交集,但是很难做到深层次的彼此感知和相互认同。当下年轻人都讲共情,这个心理学的名词也常被译为同感、同理心等。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或被称赞情商高,或被定义在敏感型人格的范畴内。我浅薄地以为,合理的共情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北京笔谭》的作者亚历山德拉·埃瑟德雷德·格兰瑟姆女士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或许比很多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字里行间的善意与赞美
该书是她20世纪初在北京旅居时创作的作品,书中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展开描述,既有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的描述,也穿插了她独具个人特色的感想和体悟,笔触细腻,情感丰沛,文字张力十足,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善意与赞美,对中国劳动人民的钦佩与褒扬,她在书中动情写道:
“中国的理想,不是政治自由、军队荣誉、贸易路线的垄断,也不是任何的骄傲、贪婪或虚荣,而是遵从天命,遵从道,遵从创造的永恒法则,遵从中国人选择的作为他们生活主要方向的理性和正义的原则——这其中难道没有他们惊人生命力的秘密吗?可以肯定,除非良知不是人类用以感知最高者命令的绝对可靠工具,也不是反映永恒之光的忠实镜子,那么,一个根基深广、仁播四方的国家,应该比所有其他国家都更持久。”
“孔子认为,让世人效仿的,并非做一个圣人,退出平凡生活,进入一种人为的平静冥想;并非一个只是为了称得上非凡天才的身份,或者建立在巨大轮廓之上的超人。而是做一个简单、诚实、善良、自律的人,他的正义感要比勇气更强大,心中无所畏惧,只惧怕内心的负罪感;他会安抚老人,爱护、珍惜并尊重年轻人;他不惧怕孤独,不会让邪恶的思想冲昏头脑;他把不义之财和名望视作浮云;对道听途说的传闻不做任何评价,最讨厌骄傲、虚伪、好斗和贪婪;他是一个正直、善良、慷慨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人们通常会以一种赋予感官享受的热情,来热爱高尚的品格,在平和宁静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与在天、地、人之间的美妙旋律协调共振。”
她痛恨战争
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使一位来自欧洲的女性拥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实际上,格兰瑟姆女士曾随第二任丈夫、挪威人曼德将军在华旅居多年,她身处中国的年代大约是20世纪初。我泱泱中华历经数千载,国之风骨虽有岁月为证,但在那个军阀连年混战、列强虎视眈眈、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人民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风骨不风骨的。那是一个新旧观念碰撞的年代,有人留长辫也有人剃短发,有人穿长衫也有人着西服,有拉黄包车的也有开进口轿车的……回望那时,着实让人感到彷徨和惆怅。
《北京笔谭》首版于1918年,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洋人或者一个旁观者,作者格兰瑟姆女士没有以居高临下的视角审视古老的帝国,而是由衷地赞叹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描写之细腻,有时不免让人潸然泪下。
她痛恨战争,那些以正义或非正义之名引发的残暴事情,都让她为之不齿。格兰瑟姆女士出生于德国,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痛失多位亲人,其中包括第一任丈夫、英国人弗雷德里克·威廉·格兰瑟姆,以及三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在战争中阵亡,三子系夭折),她的次子或许为不少人熟知——葛量洪(葛亮洪)爵士曾于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总督,是除麦理浩勋爵外,任职时间最长的港督。我们仅能从葛量洪回忆录中有限的描述,以及一些碎片信息拼凑出一幅格兰瑟姆女士的模糊“画像”。
那些字句是有温度的
她是博学的,在中国古代传统典籍方面颇有涉猎。该书多处引用来自《陈情表》《赤壁赋》《送孟东野序》《论语》《礼记》等经典的片段,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作者对所思所感的表达自然、真实、流畅、饱满。
她是敢于表达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她运用直白描述打破西方作家笔下刻板的中国人形象。她认为中国人热爱祖先、仁义谦卑、敬畏自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她对所谓西方式的民主与一味追求利益的粗犷式现代文明的批判也一针见血。
她是博爱的,她的文字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描绘了崖山海战的悲壮,陆秀夫怀抱幼主壮烈蹈海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在她的笔下,那些字句是有温度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让读者跟着揪心。
西方人喜欢把中国比喻为“东方巨龙”,认为它的觉醒会给世界带来震动,甚至是不安。但格兰瑟姆女士深谙中华文明的精髓,认为中国人向往的不是称霸世界,而是高山流水间的风雅、承欢膝下时的笑颜、兼济苍生中的悲悯、胸怀天下的智慧。
当下的世界早已“换了人间”,我们不妨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回望那些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历史瞬间,也不失为一种新的体验。
鲁迅先生还有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者为本书责任编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