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中国卫通深刻认识到信息通信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持续巩固提升卫星通信资源能力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奋勇争先,创新驱动,实现“星队”扩充、技术突破、能力跃升、服务优化、应用拓展等既定目标,在卫星国产化、卫星互联网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编者按:“十四五”期间,中国卫通深刻认识到信息通信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持续巩固提升卫星通信资源能力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奋勇争先,创新驱动,实现“星队”扩充、技术突破、能力跃升、服务优化、应用拓展等既定目标,在卫星国产化、卫星互联网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打造世界一流卫星应用产业龙头企业和“十五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系列报道将聚焦中国卫通“十四五”的攀登之路,解析卓越答卷,绘就崭新蓝图。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世瞩目,阅兵分列式上,受阅部队震撼亮相。与此同时,在帕米尔高原的牧区帐篷里,在海上航行的远洋船舶上,在万米高空的民航机舱里,卫星信号将阅兵盛况实时送达。作为国家广电安播的骨干力量、卫星运营国家队,中国卫通履行重大活动通信保障政治责任,服务大众美好数字生活的社会责任能力又一次接受“检阅”,也再次交出圆满答卷。
“十四五”期间,中国卫通坚守卫星通信国家队初心使命,系统规划统筹设计,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资源能力跃升,实现国产化水平、覆盖范围和网络规模效能的突破。作为我国最大的空间段资源供应商,5年新增8颗卫星,在轨星队规模达到20颗,形成了新一代广播电视、通信服务和卫星互联网的空间资源体系;建成覆盖中国全境、周边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以及协同覆盖全球的站网资源体系,见证了中国卫通在改革创新上谋实效、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勇担当的探索与实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卫星通信事业经历了自力更生探索、租星过渡、引进外星几个阶段的不平凡发展之路。从“十三五”初,中国卫通全面启动了基于国产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的第二代广电传输和直播卫星升级替代工程,到“十四五”期间,中星9B、中星6D、中星6E、中星9C等卫星先后发射成功,实现了广播电视通信卫星整体资源的国产化替代。
中国卫通运营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广播电视专网和直播星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畅通率100%,圆满完成全年各重要时段的安全播出保障任务。截至目前,传输境内外视频节目近千套,覆盖全国60万个行政村,服务边远地区1.55亿用户家庭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并不断拓展4K、8K视频卫星传输业务,同时支撑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海外节目实现海外地区落地。
在深化广播电视专用资源建设的同时,中国卫通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结构从传统大波束向高通量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中国卫通新增3颗高通量卫星,其中包括我国首颗超100Gbps容量的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并推动一颗新一代超大容量高通量卫星转入研制,在轨容量较“十三五”末增长6倍。
2023年11月,新华社、央视总台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我国首张高轨卫星互联网初步建成”的消息,新闻画面中地球站一排排巍峨矗立的卫星天线,标志着中国卫通“十四五”资源发展规划重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目前,这张超百Gbps高轨卫星互联网已全面投入使用,并与国际头部运营商合作,提供效能更优、覆盖更广的全球漫游服务,更好地支撑海洋、航空和各类卫星互联网业务。其中,海洋全球网实现单船信号速率翻倍,全球主要航线覆盖范围拓展至95%,满足各类船司远洋出海的服务需求;航空全球网通过自有网络及国际漫游合作,支撑智慧民航建设,为国内主流航司提供机上高速上网服务,在网航班累计服务旅客超50万人次。
“十四五”期间,中国卫通“一总部、三基地、全球站网”布局,已建成16个境内地面站和17个境外地面站,完成多星统一测控、业务监测、宽带应用等平台建设,数字管控水平显著提高,卫星测控、业务监测、高速宽带网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中国卫通坚持天地一体资源能力统筹建设思路,以资源为根、网络为本、端为关键、发展信息服务的理念,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拓展服务保障范围,奋力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强国建设和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锻造了关键优势。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