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轴线古今衔接,续写老城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08:00 1

摘要:至清代末年,在北京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共有城楼、城门、宫殿、桥梁、亭、牌坊、鼓楼、钟楼等41处建筑,至今完整保存的有36处,为总数的87.8%。总体来说,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如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外双环的城墙与城门,被中轴线贯穿始终。如今,中轴线不断被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书店落户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 视觉中国供图

至清代末年,在北京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共有城楼、城门、宫殿、桥梁、亭、牌坊、鼓楼、钟楼等41处建筑,至今完整保存的有36处,为总数的87.8%。总体来说,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如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外双环的城墙与城门,被中轴线贯穿始终。如今,中轴线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它既是一条历史之轴、文化之轴,又是一条发展之轴、未来之轴。

复建地安门将令中轴线更完整

地安门的雁翅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处著名地标,坐落于地安门十字路口南面的东西两侧,与什刹海仅一街之隔。历史上,雁翅楼与地安门一起构成北京皇城最北端的屏障,雁翅楼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为黄琉璃瓦覆顶,东西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因此得名。20世纪50年代,雁翅楼因地安门地区的道路建设而被拆除。2013年6月,雁翅楼景观复建工程开工,2014年竣工。复建后的雁翅楼因现在条件限制,仅在原有遗址上复建了东侧4间及西侧10间建筑,但是古韵犹存。2015年7月,雁翅楼挂起“中国书店”牌匾,迎接来自各地的读书人。

雁翅楼的重建,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地安门重建问题的讨论。明代皇城北门是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钟鼓楼。历史上地安门为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的单层建筑,与昔日皇城的东安门、西安门两门相仿。1954年12月,地安门因道路建设被拆除。地安门是北京老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既是明清皇城的北门,也是北京中轴线北段的标志性节点。地安门建筑体量不大,原址在今日平安大街与地安门大街的交叉口处,与已经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可以形成整体景观。

地安门的缺失,既影响了北京老城四重城郭格局的完整性,也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因此我认为,为了重现中轴线壮美秩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排除在原址恢复地安门的可能性。目前,由于交通的压力给地安门的恢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认为可以首先启动重建地安门的论证,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从保护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原址复建是好的选择。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模式有多种选择,只要采取适宜的交通分流疏导措施,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就能够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案,破解地安门重建的难题,实现双赢。

重修明城墙曾获市民热情相助

20世纪80年代,因市区扩建,西便门地区从昔日的一隅之地变成了交通枢纽,在这一地区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残存的明代城墙命运走向牵动着文物保护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心。在广泛听取专家和民众意见后,北京市政府决定“今昔兼顾,新旧并举”,重修明城墙(西便门段),墙体高11.6米,基宽19.93米,面宽15.96米,全长210米。

1996年12月,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前夕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北京市文物局为挽救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在全市发起“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与热情支持:有的拆除自家用城墙砖构建的小厨房、储藏间以捐献城墙砖;有的不辞辛劳,每日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只为寻得一两块城墙砖送往修缮工地。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天真无邪的学童,各界民众纷纷踊跃参与,形成了北京城中一道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独特风景线。其中有一家祖孙三代接力运砖,还有市民从通州长途骑行送来城墙砖,更有众多志愿者在寒冬中踏雪前往修复工地清理城墙砖。

历史建筑遗产重建已有先例

对于历史建筑遗产重建是否合理的讨论,事实上关系到文化遗产为什么需要保护的根本问题。建筑遗产保护是为了历史物证的可持续存在,也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建筑遗产不仅是冰冷的历史物证,还应该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我们应该尊重起源于西方保护思想与实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形成以最小干预原则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保护理念。同时,也应该尊重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理念和实践,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维修保护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历史建筑并非凝固的遗产标本,它不仅是人们认识过去岁月的物质史料,也应该成为人们理解未来的知识载体。对于曾经消失的建筑遗产经过重建后再现,进行展示与诠释,可以向社会公众传播建筑遗产的价值,可以使人们与曾经消失的文化传统重新建立联系。因此,我认为,基于对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论证,将被人为或自然力量无情毁坏、具有独特文化地标意义和精神象征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重建,再现其独特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同时,让它们具有永恒意义,理应被看作一种延续文化记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今天,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人们对于保护文物建筑真实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倡导注重保存文化史迹的历史风貌,包括对已遭毁坏而有保存价值又有复原依据的历史建筑予以重建。例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日两国合作复原整修的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最终将高大的夯土遗址包裹于砖石材料之内,复原了当年巍峨壮观、层叠高起的基座。如今我们登上含元殿遗址,既能感受到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也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增添了信心与动力。清华大学也复原重建了曾被拆毁的晚清所建、题有“清华园”三字的“二校门”。位于阜成门内大街的妙应寺山门也曾被拆毁,原址上建起了副食商场。20世纪90年代进行环境整治时,山门按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得以复建。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特色,中轴线就是北京的重要特色,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挖掘、保护和发扬。长期以来,在北京老城的四周基础上开辟了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圈层”道路系统,把北京老城置于平面布局的中心,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建筑如何突破“圈层”,如何使文化遗产资源惠及全城?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保护和发展北京中轴线。(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