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总收到精准推销,刚聊完的东西就被弹窗推荐,这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的?”上班族小李的吐槽,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自从2017年网络安全法施行,虽然网络环境好了不少,但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越来越突出:AI生成的虚假信息难辨真假,不合格的网络设备成了“后门”,企业泄
“手机总收到精准推销,刚聊完的东西就被弹窗推荐,这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的?”上班族小李的吐槽,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自从2017年网络安全法施行,虽然网络环境好了不少,但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越来越突出:AI生成的虚假信息难辨真假,不合格的网络设备成了“后门”,企业泄露数据后罚款几万块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次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对着这些新痛点“下猛药”——既给AI立了规矩,又把处罚力度提了几十倍,更把个人信息保护的口子堵得更严。简单说,以后平台再乱收集信息、商家再卖不合格设备,付出的代价会大得多,咱们上网也能更踏实。
先把核心逻辑讲透:以前的网安法是“搭框架”,2026年的新版本是“补漏洞、强执行”。2017年的法律解决了“网络安全有没有规矩”的问题,但面对AI崛起、数据滥用这些新情况,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次修改直接盯上了“谁违法、怎么罚、新技术怎么管”这三个关键问题,把模糊的规定变具体,把轻飘的处罚变重磅,本质上是给数字时代的安全“上了道更结实的锁”。
一、AI不再“野蛮生长”,这3条规矩必须守
现在打开手机,AI生成的图片、视频随处可见,有的能帮着写文案、做设计,但也有不少人用它伪造身份、生成虚假新闻,甚至搞网络诈骗。之前就有骗子用AI模仿老人子女的声音打电话要钱,不少人上了当。这次网安法修改,第一次给AI立了明确的“游戏规则”。
1. 搞AI研发得守伦理,不能“想干啥就干啥”
以前开发AI算法,很多企业只关心“能不能赚钱”,不管会不会带来风险。比如有的AI推荐算法专门推送低俗内容吸引流量,还有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偷偷收集路人信息。现在不行了,法律明确要求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研发者得先评估风险,确保AI的应用是“安全无害”的 。
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解释说,这相当于给AI加了“道德刹车”,比如开发AI换脸技术,必须先明确用途,要是用来诈骗、造谣,从研发阶段就可能被叫停。浙江已经有企业试点,开发AI产品前要先提交伦理评估报告,通过了才能上线,这以后会成为全国的标配。
2. 训练数据不能随便拿,侵权要担责
AI就像“学生”,得靠大量数据“喂”才能成长,但很多企业为了省成本,直接爬取网上的图片、文字当训练数据,根本不经过主人同意。之前有画家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用来训练AI,起诉后却因为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维权特别难。
现在这个漏洞补上了。修改后的网安法虽然没直接规定训练数据的使用细节,但明确了要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衔接 。这意味着企业用个人信息当训练数据,必须征得同意,要是偷偷爬取,就属于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不仅要删数据,还得赔钱。上海已经有AI公司因为用未授权的用户数据训练模型,被罚款20万,2026年这样的处罚只会更多。
3. 用AI保安全,而不是搞破坏
有意思的是,法律不光管AI的风险,还鼓励用AI做安全防护。比如现在网络攻击越来越隐蔽,人工很难及时发现,用AI算法监测异常流量,能比人快几十倍找到攻击痕迹 。广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已经试点,用AI做网络安全防护后,攻击拦截率从60%提到了92%,效果特别明显。以后会有更多企业用AI“防AI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二、罚得更狠了:企业漏数据最高罚千万,负责人也跑不了
以前总有人抱怨“企业泄露数据成本太低”,比如有的平台泄露几十万条用户信息,也就罚几万块,跟赚的钱比根本不值一提。这次修改直接把处罚力度“拉满”,从“挠痒痒”变成“打疼”,就是要让企业不敢再心存侥幸。
1. 普通企业不护安全,最高罚五十万
平时咱们常用的购物APP、社交软件,都属于“网络运营者”。以前这些企业不履行安全义务,最多罚五万元;2026年起,要是拒不改正或者出了问题,直接涨到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负责人还得单独罚一万到十万元 。
这不是吓唬人。深圳有家小电商平台,之前没给用户数据加密,导致一万多条收货地址、电话泄露,以前可能就罚几万块;按照新规定,因为造成了“数据泄露后果”,最终被罚了30万,老板个人还罚了5万,相当于小半年的利润没了。这下老板赶紧花钱升级了安全系统,再也不敢马虎。
2. 关键机构出问题,最高罚一千万
银行、医院、电力公司这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手里握的都是核心数据,一旦出问题可能影响社会运转。以前这些机构不履行义务,最多罚一百万元;现在要是造成关键设施“丧失主要功能”,比如医院系统瘫痪导致无法挂号看病,直接处二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罚款,负责人最高罚一百万 。
一千万元是什么概念?对很多中小医院来说,这相当于一年的设备采购预算。之前某地级市的医院因为服务器没及时更新补丁,被黑客攻击导致医保系统瘫痪3小时,按照旧规定罚了80万;要是按新规定,最少得罚200万,医院肯定会把网络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3. 卖不合格设备,直接吊销执照
网络设备就像“数字大门”,要是设备不安全,再强的防护也白搭。以前总有人卖未经安全认证的路由器、防火墙,这些设备自带“后门”,很容易被黑客控制。现在法律明确了,卖这类不合格产品,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
浙江就查处过一起案件,有商家卖没有安全认证的路由器,这些路由器能偷偷记录用户的上网记录,违法所得赚了50万。按照新规定,除了没收50万,还得罚250万,直接吊销营业执照,老板以后再也不能做相关生意了。这一下,市场上的“三无”网络设备肯定会少很多。
三、个人信息更安全了:平台不能再“偷偷收集”,维权有了尚方宝剑
“刚下载的APP,还没用就要求授权通讯录、位置信息,不同意就用不了”,这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之前虽然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但和网络安全法衔接得不够紧密,维权时总有点“找不到依据”。这次修改直接打通了两部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网”织得更密了。
1. 平台收集信息,必须“有说法”
修改后的网安法明确,网络运营者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同时遵守网安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这意味着平台不能再“打擦边球”,比如APP要收集位置信息,必须明确说清“为什么要要”,要是只是为了推送广告,用户可以拒绝,平台还不能因此不让用。
上海的王女士就遇到过这种事,她下载一款理财APP,对方要求授权查看她的短信,说是“核实身份”,但实际上在偷偷读取银行短信。王女士投诉后,监管部门依据新修订的网安法,认定平台违法收集信息,责令整改并罚款10万。2026年起,这类投诉会处理得更快、处罚得更准。
2. 信息泄露后,平台得“主动担责”
以前信息泄露了,平台往往“甩锅”给黑客,说自己“已经尽力了”。现在不行了,只要平台没履行好安全保护义务,不管是被黑客攻击还是内部员工泄露,都得担责。而且一旦泄露,必须马上采取补救措施,还得通知用户和监管部门。
去年某外卖平台泄露了百万条用户信息,直到被媒体曝光才道歉;要是按新规定,平台得在发现泄露后72小时内通知用户,说明泄露了什么信息、怎么补救,要是拖延不报,处罚会翻倍。这样一来,平台会更主动地加强防护,就算出了问题,用户也能及时止损。
3. 遇到侵权,直接打12377投诉
很多人不知道信息被泄露了该找谁,其实监管部门早就开通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这次法律明确了处罚标准,举报后监管部门处理起来更有依据。比如发现APP强制授权、网站泄露信息,打个电话说明情况,监管部门会责令企业整改,要是企业不配合,直接依法罚款。
我同事之前发现自己的手机号被某网站泄露,天天接到骚扰电话,打12377投诉后,监管部门很快查实,网站不仅删了他的信息,还赔偿了500元,骚扰电话也没了。2026年起,这类维权案例会越来越多,咱们的信息权益有了更实在的保障。
四、2026年上网,这4个“坑”要避开,3件事得做好
法律再严,自己不注意也可能出问题。结合新网安法的要求和已经试点的案例,这几个细节一定要记牢,不然可能吃亏。
要避开的4个“坑”
1. 别乱点“免费WiFi”:很多商场、车站的免费WiFi没经过安全认证,可能是黑客设的“陷阱”,连上去后输入密码、支付时,信息很容易被偷。新规定虽然会处罚提供不安全网络的商家,但自己多留个心眼更重要,尽量用手机流量或者知名品牌的WiFi。
2. APP授权别“全同意”:下载APP时一定要看清楚授权项,比如计算器APP要授权位置信息、购物APP要授权通讯录,这些都没必要,直接拒绝就行。要是平台以此为由不让用,可以打12377投诉,这属于违法要求。
3. 别买“三无”网络设备:路由器、摄像头这些设备直接关系到家庭网络安全,买的时候要看有没有安全认证标志,别图便宜买没牌子的产品。之前就有人买了无认证的摄像头,结果家里的画面被黑客直播,后悔都来不及。
4. AI生成内容别“乱转发”:以后看到AI生成的视频、新闻,别随手转发,尤其是涉及名人、突发事件的内容,很可能是虚假信息。要是转发后造成不良影响,虽然个人不会像企业那样被重罚,但也可能承担民事责任。
要做好的3件事
1. 给重要账号设“强密码”:银行卡、支付APP的密码别用生日、手机号,最好是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还能开两步验证,就算密码泄露了,别人也登不上去。这是最基础的安全防护,比什么都管用。
2. 定期查“授权记录”:微信、支付宝里的第三方授权,很多是之前用APP时绑定的,现在可能早就不用了,得定期解绑。比如有的小游戏授权了读取头像、昵称,虽然看似无害,但多一个授权就多一份风险,解绑后更踏实。
3. 发现异常及时报警:要是收到奇怪的验证码、银行卡突然有不明支出,很可能是账号被盯上了,先冻结账户,再打110报警,同时通知银行和平台。越早处理,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五、对企业来说,2026年是“大考”:这3类企业得赶紧整改
新网安法对企业的要求更严了,尤其是这3类企业,要是不赶紧整改,2026年可能过不好。
1. 中小互联网企业:别再“重营销轻安全”
很多小电商、小APP公司,把钱都花在推广上,网络安全只靠“默认设置”,服务器好几年不更新补丁,数据加密也没做。这些企业得赶紧花钱升级安全系统,找专业机构做风险评估,不然一旦出问题,罚款可能直接让企业倒闭。
2. 关键基础设施企业:安全投入不能省
银行、医院、电力公司这些企业,得重新检查安全制度,比如有没有定期做漏洞扫描、员工有没有安全培训、数据有没有备份。之前某银行因为没做数据备份,服务器坏了导致用户无法取钱,按新规定最少得罚200万,这笔钱用来做安全投入早就够了。
3. 网络设备销售商:赶紧自查产品资质
卖路由器、防火墙、安全软件的商家,得赶紧查库存里的产品有没有安全认证,没有的赶紧下架,别抱着“卖完再说”的侥幸心理。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在做排查,2026年正式施行后会更严,查到就是重罚,不值得冒险。
六、常见疑问解答:这些担心其实没必要
1. 普通用户会因为上网不小心被罚款吗?
不会。新网安法主要管的是网络运营者、设备销售商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个人的要求都是“保护性”的,比如提醒你别乱点链接,就算不小心点了,只要不是故意传播违法信息,就不会被处罚。
2. AI创作的内容会被“一刀切”禁止吗?
不会。法律是“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鼓励AI技术研发,只是禁止用AI做违法的事,比如伪造证件、诈骗、造谣。正常的AI写文案、做设计、辅助学习,完全不受影响。
3. 企业会不会因为怕被罚,减少免费服务?
可能性不大。安全投入确实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合规的企业反而能赢得用户信任。比如之前某网盘因为安全做得好,就算收费也有很多人用;那些靠“牺牲安全换免费”的企业,本来就该被淘汰,这对整个行业是好事。
这次网络安全法的修改,本质上是“跟紧技术的脚步”。AI、大数据这些新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只要立好规矩、罚好乱象,就能既发挥它们的好处,又挡住它们的风险。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上网不用总担心信息泄露,不用再被虚假信息骗,能更安心地享受数字生活;对企业来说,虽然合规成本高了,但能倒逼整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之前遇到过信息泄露、AI诈骗这些问题吗?是怎么解决的?对新施行的网安法,你最期待它解决哪个网络安全痛点?要是还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问,咱们一起聊聊怎么在数字时代保护好自己。
来源:柚点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