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我能战胜抑郁症,全靠曾国藩的1句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17:21 1

摘要:很多人认识白岩松,是从他沉稳有力的新闻播报中开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在镜头前从容不迫的主持人,曾经在抑郁症的阴影中挣扎了整整五年。他不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甚至三次动过轻生的念头。然而,他最终走出了那片灰暗,而帮助他走出来的关键,不是药物,也不是心理医生的

白岩松:我能战胜抑郁症,全靠曾国藩的1句话!

很多人认识白岩松,是从他沉稳有力的新闻播报中开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在镜头前从容不迫的主持人,曾经在抑郁症的阴影中挣扎了整整五年。他不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甚至三次动过轻生的念头。然而,他最终走出了那片灰暗,而帮助他走出来的关键,不是药物,也不是心理医生的开导,而是一句来自曾国藩的话——“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进了他封闭已久的心灵。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好的病,它是一种长期情绪积压下的心理失衡。心理学研究指出,抑郁症的成因复杂,除了生理因素,也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陷入“自我批判—压力增大—情绪低落—更严厉的自我批判”的恶性循环。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很难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白岩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正是在读到曾国藩那句“花未全开月未圆”时,忽然明白了自己抑郁的根源——他一直活在“必须完美”的自我设定中。而这句话告诉他:世间没有绝对的圆满,也没有永远的最佳状态。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这句话,让他从“我必须做到最好”的执念中走了出来。

从“追求完美”到“接受残缺”

白岩松的抑郁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长期高压工作与公众期待下的情绪累积。他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一度觉得“人生没有出路”,即使看了心理医生、按时服药,内心的沉重依然无法排解。

直到他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中领悟到:“花未全开”是最有希望的状态,“月未全圆”才让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圆满,恰恰在于接受“不圆满”。他开始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很多时候来自“太想要、太较真”。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执着的完美、成功、认可,本质上都是暂时的、虚幻的。放下执念,才能见到真实的世界。

他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运动,通过身体的放松带动心理的释然;他也开始练习观息法,这是一种源自内观禅修的静心方法——通过观察呼吸,培养一颗平等心,不评判、不抗拒,只是觉察。

有一个禅修典故是这样说的:一位弟子问禅师:“我该如何解脱?”禅师只回了一句:“谁绑住了你?”很多时候,绑住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的心。

康复不是靠奇迹,而是靠“认知重塑”

白岩松的康复之路,本质上是一次“认知重塑”的过程。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即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情绪与行为。他不再把自己逼向“完美”的墙角,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寻找自在。

他也推荐抑郁症患者多读一些有助于自我疗愈的书籍,比如《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

这两本书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情绪日记、认知调整练习、行为激活等,帮助患者一步步从抑郁的泥潭中走出来。

白岩松说,你不能只靠别人拉你出来,“烂泥扶不上墙”,最终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三个具体、不空洞的建议

如果你也在经历情绪的困扰,不妨试试白岩松实践过的这几个方法,它们不玄乎,也不高深,却非常实在:

1、每天练习“观息法”10分钟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只专注于呼吸的进出。不控制、不评判,当念头出现,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培养平等心、摆脱情绪控制的有效途径。

2、读一点哲学或禅语

不一定要深奥,但要有领悟。像“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样的句子,或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可以在情绪低落时成为内心的支点。

3、写“情绪自救笔记”

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写下三件事:今天发生了什么?我当时的情绪是什么?这个情绪背后,有没有不合理的信念?例如:“我必须让所有人满意”。通过书写,你会逐渐看清自己情绪的源头。

白岩松说:“走出抑郁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从‘执着’走向‘放下’的过程。”

你也能成为自己的光

白岩松的经历告诉我们,抑郁症不是绝境,而是一个拐弯的信号。它在提醒我们:该换一种活法了。你不必完美,不必永远坚强,不必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就像他在节目中所说:“我们总是太急着要一个结果,可人生很多时候,答案不在终点,而在过程里。”

如果你也正在黑暗中前行,请相信:花未全开,正是最美的时候;月未全圆,才有盼头。愿你从这一刻开始,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走上那条真正属于你的、温和而有力的康复之路。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