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学者齐聚南平!朱子学引爆全球文明对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17:17 1

摘要:说实在的,一场聚焦800多年前理学思想的学术大会,竟能吸引近200名海内外学者、朱子后裔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代表齐聚福建南平——这事儿本身就值得多看一眼。就在今天(2025年10月18日),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正式开幕,会期两天,同步举办第四届考亭论坛。主办方

说实在的,一场聚焦800多年前理学思想的学术大会,竟能吸引近200名海内外学者、朱子后裔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代表齐聚福建南平——这事儿本身就值得多看一眼。就在今天(2025年10月18日),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正式开幕,会期两天,同步举办第四届考亭论坛。主办方来头不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操盘。

活动安排相当紧凑:1场开幕式、多场主旨演讲、4场平行分论坛、1场圆桌沙龙,外加一场围绕“书院文化”的实地学术考察。议题设置也毫不避讳现实关切——“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朱子学与两岸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青年学者对话……一个都没落下。据透露,参会嘉宾中海外学者占比约三成,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有在福建高校做儒学研究的朋友提到,不少海外代表是头一回实地走访朱熹晚年讲学的考亭书院遗址,现场互动意愿相当强烈。

表面看,这是一场传统文化学术会议;实际上,它早已嵌入更宏大的国家战略语境。这几年,“两个结合”被反复强调,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朱子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格物致知”“理一分殊”等思想,正被重新打量:它们能否为现代治理、伦理建构提供某种思想资源?

换个角度,这场大会也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响应。2023年提出的该倡议,主张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鉴共生。而朱子学历史上曾深刻塑造东亚儒家文化圈,如今借其搭建跨文明对话平台,天然具备文化亲和力。

重点来了:福建南平作为朱熹晚年讲学之地(考亭书院所在地),近年持续推动朱子文化IP建设。数据显示,仅2024年,南平接待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研学团队就超过120批次,较2021年增长近3倍。传统文化资源,正在从“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

对学术界而言,这是理论深耕的机会。比如在“第二个结合”分论坛上,有学者尝试用朱子“理气论”解读当代生态伦理,也有研究者探讨其“家礼”思想对基层治理的启示。坦白讲,这类尝试未必立刻见效,但至少打开了传统思想与现代议题的接口。

对地方政府来说,“文化搭台、发展唱戏”的逻辑依然成立。南平近年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已修复书院、祠堂等遗存37处,并推动朱子IP融入文旅、教育、文创产业。但一位当地文旅从业者私下坦言:“热度有了,但如何让年轻人真正‘用’起来,而不是只拍照打卡,仍是难题。”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对普通公众而言,这类会议看似遥远,实则关联日常。朱子强调的“慎独”“主敬”,与当下社会倡导的诚信、自律高度呼应。讲真,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智慧。这就像老茶壶泡新茶——器物是旧的,茶汤却是当下的。

横向对比,韩国、日本对朱子学的研究起步更早,制度化程度更高。比如韩国成均馆大学设有专门的性理学(即朱子学)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相关课程已开设百年。而中国近年虽加速推进,但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上仍有提升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何避免“自说自话”?数据显示,近五年全球儒学相关国际会议中,由中国主办的占比超六成,但英文论文引用率仍低于欧美汉学成果。这说明,传播力不等于影响力。办会容易,真正让思想“走出去”、被理解、被讨论,才是硬仗。

此外,青年参与度是另一块短板。本次大会虽设青年学者论坛,但据观察,40岁以下参会者不足四成。若不能吸引新生代持续投入,朱子学的“活态传承”恐怕难以为继。

那么问题来了:朱子学要走向世界,到底是该先“讲清楚”还是先“用起来”?

选A的人可能认为,没有扎实的理论阐释,任何“应用”都是空中楼阁。朱子学体系庞大、概念精密,若连“理”“气”“心”“性”的基本义理都没厘清,谈何现代转化?更何况,在国际学术场域,话语权往往建立在严谨的文本解读与哲学论证之上。

但选B的人会反驳:理论再精深,若无法嵌入当代生活场景,终究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与其反复论证“朱子是否兼容现代性”,不如先让他的思想在社区治理、家庭教育、生态实践等具体场景中“试运行”。用起来,才有反馈;有反馈,才能迭代。

在我看来,两者并非对立,而是节奏问题。过去几十年,我们太侧重“保护”与“研究”,现在到了“转化”与“对话”的阶段。但转化不能靠口号,对话不能靠自嗨。南平的实践已经迈出一步——修复遗存、开发研学、打造IP,但下一步,或许该思考如何让朱子思想真正“可感、可用、可传”。

比如,能不能把“家礼”转化为现代家庭礼仪指南?能不能用“格物致知”精神设计中小学探究式课程?能不能在“理一分殊”的框架下,讲好中国式多元一体的文明叙事?

别忽视这一点:朱子学曾是东亚共享的思想资源。今天重提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提供一个非西方中心、又具普遍关怀的中国方案。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A还是B?

其实答案可能藏在考亭书院的青石板路上——理论要走深,场景要走实,而真正的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碰撞中彼此照亮。

来源:洛森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