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省正处于寒露向霜降过渡的关键时段,2025年霜降节气将于10月23日11时50分39分正式到来,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气候特征已开始逐步显现,尤其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我省天气格局正发生显著转变。
当前我省正处于寒露向霜降过渡的关键时段,2025年霜降节气将于10月23日11时50分39分正式到来,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气候特征已开始逐步显现,尤其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我省天气格局正发生显著转变。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2025年10月18号,继续为大家分享最新天气预报。
昨天(17日)我省经历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大风过程,降水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鲁南地区成为本次降水核心区域,枣庄、临沂等地出现24小时降水量达25-50毫米的大雨天气,其中临沂南部局部站点监测到50毫米以上的暴雨,小时雨强最大达12毫米,属于短时强降水级别。聊城、德州两市及青岛南部沿海、鲁中山区(泰安、淄博南部)出现10-25毫米的中雨,局部伴随短时阵雨,小时雨强在5-8毫米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17日午后至傍晚时段,具有明显的对流性特征。
其他地区以小雨为主,济南、潍坊、烟台等市降水量普遍在5-10毫米,局部达到中雨级别,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但强度较弱,属于稳定性降水范畴。伴随降水过程,我省沿海地区及各责任海区出现明显的偏北大风。
从气温变化看,17日全省最高气温普遍在16-19℃,较前一日下降2-3℃,最低气温维持在12-14℃,相对湿度在65%-80%之间,整体呈现"湿冷"特征。此次降水过程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鲁中、鲁南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回升至70%-80%,但同时也给秋收作业带来短暂影响。
根据中央气象台及山东省气象台最新监测数据,受西西伯利亚南下的较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我省将呈现"晴好为主、大风降温、局地霜冻"的天气特征,具体预报如下:
今天下午到夜间,全省天气将由多云逐渐转为晴好,降水系统已完全移出我省,天空云量将逐步减少,西部、北部地区率先转晴,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气团影响,转晴时间稍晚,夜间以晴间多云为主。气温方面,午后最高气温菏泽、济宁等地可达17℃左右,鲁中山区及烟台、威海等地在12-14℃之间,其他地区维持在14-16℃,较17日最高气温下降1-2℃。夜间最低气温全省普遍在7-10℃,鲁中山区局部可达6℃,相对湿度下降至55%-65%,空气湿度明显降低。
明天(10月19日)全省维持晴间多云天气,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但受冷空气持续影响,气温继续下降。白天最高气温菏泽、济宁等地17℃左右,其他地区12-14℃,较18日下降2-3℃;夜间最低气温明显走低,鲁中山区(泰安、淄博、济南南部)及鲁西北地区(德州、聊城)最低气温可达5℃左右,将出现轻霜冻,对露天作物造成轻微影响;其他地区最低气温7-9℃,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最低气温维持在9℃左右。
后天(10月20日)全省以晴好天气为主,无降水过程,大气扩散条件良好。白天最高气温进一步下降,烟台、威海及鲁中山区最高气温仅11℃左右,其他地区13℃左右,较19日再降1-2℃。夜间最低气温降至本次过程最低点,淄博、济南、泰安等鲁中山区及德州、聊城等鲁西北地区最低气温可达3℃左右,将出现霜冻或轻霜冻,对晚秋作物及幼苗影响加大;其他地区最低气温6-9℃,沿海地区7-8℃。
当前我省正处于玉米、大豆等秋粮收获收尾期,小麦等越冬作物播种关键期,此次大风降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呈现"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特点,具体影响如下:
从有利影响来看,未来三天晴好天气为主,无降水干扰,有利于已成熟秋粮的收获晾晒,降低籽粒霉变风险,同时晴朗天气便于农机开展作业,可加快收获进度。降温过程虽带来低温,但未达到冻害级别,且伴随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积累,提升籽粒饱满度。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19日起鲁中、鲁西北部分地区出现的轻霜冻及20日扩大的霜冻范围,可能对未收获的晚秋作物(如晚熟玉米、露天蔬菜)造成叶片冻伤,影响品质和产量;二是持续的北风天气,沿海及内陆阵风较大,可能导致已成熟的玉米、大豆倒伏,增加收获难度,同时易造成农田失墒,需注意土壤水分补充;三是夜间低温可能影响小麦出苗速度,尤其对17日后播种的地块,出苗期可能延迟2-3天。
针对以上影响,农业气象部门建议:一是加快秋粮收获进度,鲁中、鲁西北等可能出现霜冻的地区,需在19日前完成晚熟作物收获,避免霜冻危害;二是已收获的作物及时晾晒入库,利用晴好天气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霉变;三是小麦播种区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播种,已播种地块可采取秸秆覆盖等措施保温保墒,促进出苗;四是设施农业需加固棚体,防范大风天气造成棚膜破损,夜间做好保温措施,确保棚内作物正常生长。
来源:暖风@d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