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状元宰相:唐常衮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17:21 1

摘要: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 年),常衮生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京兆常氏自北周以降便是关中官宦世家,祖父常楚客曾任则天朝户部侍郎,父亲常无为任玄宗朝栎阳县尉,掌地方治安与赋税,家族虽非顶级望族,却以 “通经守礼、清廉传家” 为家训。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 年),常衮生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京兆常氏自北周以降便是关中官宦世家,祖父常楚客曾任则天朝户部侍郎,父亲常无为任玄宗朝栎阳县尉,掌地方治安与赋税,家族虽非顶级望族,却以 “通经守礼、清廉传家” 为家训。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常氏子弟 “累世治《礼记》,以儒学显”,这种家学传统为常衮的成长奠定了深厚根基。

京兆万年作为唐王朝都城所在,是盛唐文化的核心区域。开元年间,长安城内国子监藏书逾五万卷,文庙 “释奠礼” 规模盛大,四方士子云集。常衮四岁开蒙,随父亲诵读《孝经》《论语》,六岁便能默写《诗经・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篇,九岁时随父参与长安文庙祭典,因 “能详解《周礼》‘六官’制度,对答如流”,获京兆尹崔日知称赞,称其 “有廊庙之才,他日必登宰辅”。

稍长后,常衮入京兆官学就读,师从曾任国子博士的儒者萧颖士(盛唐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教学不拘泥于章句,常结合《通典》中 “均田制实施”“府兵制演变” 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以经史解时事。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万年县遭遇蝗灾,时年 12 岁的常衮向京兆尹献策:“蝗畏烟,可令乡邻聚草木焚烟驱之;同时设粥棚赈济灾民,免其流离”,此策被采纳后,有效减少蝗灾损失,《京兆府志・祥异篇》记载为 “常氏子少具仁智,惠及里闾”。

青年时期的常衮已立下 “以儒治国” 之志。天宝元年(742 年),他年满 14 岁,按唐代制度入国子监深造,主攻《礼记》与《左传》。在国子监期间,他与后来任宰相的杨绾结为挚友,二人 “昼夜苦读,互较经义”,常围绕 “盛唐治世的隐患” 展开讨论 —— 常衮曾指出 “边将权重、奢靡之风渐长”,杨绾赞其 “有先见之明”。天宝十年(751 年),常衮以 “国子监明经科优等” 获荐,参加京兆府乡贡考试,以《礼记・礼运》“大同” 思想为题撰写策论,提出 “轻徭薄赋、抑制奢靡、整顿边军” 三策,最终以 “经义第一” 的成绩获荐,取得赴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临行前,父亲常无为赠其《贞观政要》,叮嘱道:“士之立身,在匡济社稷,非徒求科名;今圣朝虽盛,隐患已现,汝若及第,当以民为念。” 这番话深刻影响了常衮日后的政治理念。

天宝十四年(755 年)春,常衮抵达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彼时的盛唐,虽表面繁荣,实则潜藏危机 —— 边将安禄山拥兵自重,朝廷奢靡之风日盛,科举却仍保持 “以才取士” 的传统。据《唐摭言》载,天宝年间 “每岁进士科报考者逾三千人,录取率不及二十分之一”,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杨浚(盛唐名臣,擅长选拔贤才)。

唐代进士科考试分 “帖经”“杂文”“策论” 三部分,常衮的优势在策论与经义。他的帖经考核中,对《礼记》《左传》的背诵与解读 “无一字差错”,获考官好评;杂文《终南望余雪诗》中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之句,以简洁笔触勾勒盛唐长安景致,被长安文人传抄;策论《论时政疏》更是直击时弊,提出三项核心主张:其一 “裁抑边将兵权,避免尾大不掉”,建议 “边军将领三年一换,不得兼任地方行政职务”;其二 “禁奢靡之风,整顿宫廷开支”,主张 “减少宫室营建,罢黜冗余宫人”;其三 “重视农桑,减免灾区赋税”,建议 “遣使巡查天下,核实灾情,酌情免税”。

这些主张虽触及盛唐积弊,却因 “立论有据、对策详实” 深得杨浚赏识。放榜之日,常衮位列榜首,成为天宝十四年状元,同榜进士共二十七人,包括后来任刑部尚书的刘晏(唐代理财名臣)、诗人耿湋等,时人称为 “天宝贤能榜”。曲江宴上,杨浚为常衮簪花,赞曰:“常生之策,非徒文藻,乃安邦之良谋也!” 杨绾赋诗相贺,写下 “京兆常生才冠世,一举登科压众贤。他日朝堂施良策,必教黎庶得安眠” 的诗句。

雁塔题名时,常衮挥毫写下 “致君尧舜,泽被四海”,其字迹端庄遒劲,被后世拓印珍藏,今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盛唐状元题名碑”。状元及第后,按唐代惯例,常衮需参加 “关试”,因成绩优异,直接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上),负责皇家典籍的校勘与整理。正当他准备赴任时,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入动荡,常衮的仕途起步便与乱世交织。

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往蜀地,常衮随国子监师生辗转至凤翔(肃宗行在)。当时肃宗新立,急需人才辅佐,常衮因 “通经史、善文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下),负责巡查凤翔周边州县的军纪与民生。他到任后,发现部分唐军将领 “克扣军粮、劫掠百姓”,遂上书肃宗,请求 “严惩违纪将领,安抚受灾百姓”,肃宗采纳其建议,斩杀违纪将领三人,发放赈灾粮款,稳定了后方秩序。

至德二年(757 年),唐军收复长安,常衮随肃宗返回都城,迁起居郎(从六品上),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与朝政大事。当时长安经战乱破坏,典籍散佚,常衮主动请缨,主持整理秘书省藏书,“收集散佚典籍两千余卷,校勘谬误百余处”,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宰相房琯的赞赏,称其 “有良史之风,可当大任”。

乾元元年(758 年),常衮升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负责起草皇帝诏令与中央文书。唐代中书舍人被誉为 “文士之极任”,需 “文辞优长、通晓政事”。常衮起草的诏令兼具 “典雅与务实”,如《赈济河南灾民诏》中 “百姓为兵戈所困,流离失所,朕心忧之;其令河南诸州开仓放粮,免今年租赋”,言辞恳切,既体现皇恩,又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深得肃宗信任。当时朝廷推行 “租庸调制改革”,常衮参与起草相关法令,明确 “流民返乡者免三年租税,开垦荒地者免五年徭役”,为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制度保障。

宝应元年(762 年),代宗即位,常衮因 “起草诏令有功”,加授集贤院学士,负责编撰国史与整理经籍。他主持修订《肃宗实录》,坚持 “秉笔直书”,既记载肃宗 “收复两京” 的功绩,也客观提及 “宦官李辅国专权” 的问题,这种治史态度虽遭宦官不满,却得到代宗认可,称其 “为史公正,不溢美、不隐恶”。

广德二年(764 年),常衮升任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掌管科举、礼仪与外交事务。当时科举制度因安史之乱一度废弛,“士子请托、考官徇私” 现象严重,常衮上任后推行三项改革:其一 “规范考试流程”,将进士科考试分为 “帖经、杂文、策论” 三阶段,每阶段单独阅卷,避免舞弊;其二 “推行糊名法”,考生姓名、籍贯用纸糊住,阅卷后再拆封,减少考官徇私空间(这是唐代科举糊名法的早期实践);其三 “严格考官选拔”,主考官需 “品德端正、无亲属应试”,且由皇帝亲自任命。这些改革使科举制度重归公正,《新唐书・选举志》载 “常衮为礼部侍郎,科场弊绝,所选多贤才”。

大历元年(766 年),常衮拜相,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共同辅佐代宗。当时唐朝面临 “藩镇割据、财政匮乏、吏治腐败” 三大难题,常衮与杨绾携手推行改革:

在财政方面,针对 “藩镇截留赋税、中央财政空虚” 的问题,常衮提出 “分税制度”:藩镇赋税分为 “留州、送使、上供” 三部分,留州部分供地方开支,送使部分供藩镇军费,上供部分上缴中央,同时规定 “上供比例不得低于三成”,此举虽未能完全解决藩镇截留问题,却为中央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

在吏治方面,常衮整顿 “冗官过多” 的弊端,建议代宗 “裁汰冗余官员,考核现有官员政绩”,规定 “州县官员三年一考,优者升、劣者降”,共裁汰冗官两千余人,节省财政开支数十万缗。他还以身作则,“居第简陋,不蓄姬妾,俸禄多周济亲族与寒门士子”,带动了朝堂清廉之风。

在军事方面,常衮主张 “以和为贵,暂避藩镇锋芒”,建议代宗 “安抚服从中央的藩镇,打击叛乱者”,如对归顺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授予其 “检校司空” 荣誉衔,稳定北方局势;对叛乱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则派兵征讨,遏制其扩张。这种 “剿抚并用” 的策略,使中唐藩镇局势暂时稳定,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大历十二年(777 年),杨绾病逝,常衮独任宰相,肩上责任更重。当时代宗沉迷佛道,欲修建佛寺,常衮直言劝谏:“今百姓困苦,军费紧张,若兴土木,必加重百姓负担;愿陛下以民生为重,停建佛寺,将钱财用于赈灾与军费。” 代宗虽未完全采纳,却也减少了佛寺修建规模,节省了财政开支。《旧唐书・常衮传》载 “衮犯颜直谏,帝虽不悦,终纳其言,百姓赖之”。

大历十四年(779 年),代宗驾崩,德宗即位。德宗欲重用新臣,常衮因 “刚直不阿,得罪权贵”,被外放为福建观察使(从三品)。福建在中唐时期仍是 “偏远之地,文化落后,民生困苦”,常衮到任后,以 “富民兴教” 为核心,推行一系列治政举措:

在农业方面,福建多山少田,且 “水利设施落后,常遭水旱灾害”,常衮亲自勘察地形,组织百姓修建水利工程:在福州修建 “西湖堤”,灌溉农田数千亩;在泉州疏浚 “晋江河道”,改善航运与灌溉条件;在漳州设立 “农官”,传授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推广水稻、小麦等作物。这些举措使福建农业产量大幅提升,《福建通志・水利志》载 “常公治闽,水利大兴,百姓无饥馑之患”。

在手工业与商业方面,常衮发现福建 “纺织技术落后,茶叶销路不畅”,遂从长安、扬州邀请纺织工匠与茶商,传授 “提花织锦” 技艺与 “茶叶烘焙法”,在福州、泉州设立 “织坊” 与 “茶市”,统一收购纺织品与茶叶,销往中原与海外。福建的 “闽锦”“建茶” 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朝廷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 “建中元年,福建贡闽锦十匹、建茶五斤”。

在文化教育方面,常衮深知 “治闽必先兴教”,他在福州重修文庙,增设 “讲堂” 二十间,聘请中原儒者任教,规定 “州县学童免杂役,贫寒士子由官府资助学费”。他还创办 “福州学宫”,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后来任宰相的郑余庆,便是福州学宫的早期学生。常衮还主持编撰《福建图经》,记录福建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与人文掌故,为后世研究福建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今存于《永乐大典》残卷中。

建中二年(781 年),福建遭遇旱灾,常衮一方面开仓放粮,设立 “赈灾粥棚”,每日救济灾民数千人;另一方面组织百姓打井抗旱,推广耐旱作物,最终渡过灾荒。福州百姓为感谢他,在文庙旁修建 “常公祠”,四时祭祀,《福建通志・循吏传》载 “常衮治闽四年,百姓安居乐业,文风大兴,闽人至今思之”。

建中四年(783 年),德宗因 “朱泚之乱” 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急需老成持重的大臣辅佐,遂召常衮回朝,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拜相。当时长安局势混乱,常衮随德宗在奉天主持朝政,负责 “起草诏令、协调军政、安抚民心”,他提出 “三策平乱”:其一 “诏告天下,揭露朱泚叛乱罪行,号召藩镇出兵勤王”;其二 “安抚奉天周边百姓,征调粮草支援唐军”;其三 “重用李怀光、李晟等将领,委以平乱重任”。这些策略为唐军收复长安奠定了基础。

兴元元年(784 年),唐军收复长安,常衮随德宗返回都城,因 “平乱有功”,加授左仆射(从二品),赏赐 “金紫鱼袋”。此时的常衮已年近六十,积劳成疾,却仍坚持朝政,他向德宗建议 “整顿财政,减轻百姓负担”,主张 “废除苛捐杂税,规范盐铁专卖”,德宗采纳其建议,下令 “废除‘间架税’‘除陌钱’等苛税,盐铁专卖由中央统一管理”,百姓负担大为减轻。

贞元元年(785 年)春,常衮病情加重,向德宗请求致仕,德宗挽留再三,最终同意,赐 “绢三百匹、田百亩”,让其在长安私第养病。同年秋,常衮病逝,享年 57 岁。德宗闻讯后,辍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尉(正一品),谥号 “文贞”,并派使者前往吊唁。常衮的灵柩归葬于京兆万年县常氏祖茔,据《京兆府志・陵墓篇》载,其墓 “周长四丈,高丈五,前有石人、石马各四,碑刻‘唐故太尉常公文贞之墓’”,可惜在唐末战乱中受损,现存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常衮的生平事迹详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登科记考》《唐会要》《福建通志》等典籍,作为中唐时期 “状元宰相” 的代表,其历史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科举与制度建设方面。他推行的 “糊名法”“规范考试流程” 等科举改革,为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后世学者徐松在《登科记考》中评价:“常衮为礼部侍郎,科场革新,公正取士,实开后世科举糊名之先河。” 他任宰相时的财政、吏治改革,虽因时代局限未能完全推行,却为 “元和中兴” 积累了经验。

其二,地方治理方面。常衮在福建的施政,开创了福建 “富民兴教” 的先河,他修建的水利工程、创办的学宫,对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福建通志》评价:“常衮治闽,兴水利、办教育、促工商,使闽地由偏远之地变为富庶之区,其功不可没。” 他推动的 “闽锦”“建茶” 产业化,更是开启了福建对外贸易的先河。

其三,文化传承方面。常衮主持整理的秘书省典籍、编撰的《肃宗实录》《福建图经》,为唐代历史文化传承做出重要贡献;他在福建兴办学宫、传播儒学,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南方的普及,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常衮以状元之身,由中枢宰辅外放地方,仍以兴教为己任,其‘经世致用’之精神,为中唐士人之典范。”

常衮的一生,恰逢盛唐向中唐转型的动荡时期,他以状元之才,从秘书省校书郎到两度拜相,再到地方观察使,始终践行 “以民为本、以儒治国” 的理想。他虽无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 “清廉、务实、刚直” 的作风,在乱世中为唐王朝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千年后,福建福州的 “常公祠” 遗址、西安的常衮墓遗址,仍在诉说着这位中唐状元宰相的传奇人生,他所代表的 “忧国忧民、经世致用” 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