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看得出来这位和蔼可亲的院士,已经73岁了?如果不是特意去查了资料,梦晰姐一直以为李院士才50岁呢。
因为这次武汉疫情,她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相媲美的人物。
她就是李兰娟院士。
谁能看得出来这位和蔼可亲的院士,已经73岁了?如果不是特意去查了资料,梦晰姐一直以为李院士才50岁呢。
相由心生。有人说一个人的内心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刻薄的还是和善的,会直接反映在她的脸上,岁月越久越明显,如李兰娟院士,如钟南山院士。
自1月18日以来,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奋战在抗疫前线。
李兰娟院士带领着她一流的科研团队与医疗团队,不分昼夜的奋战前线,只为尽早的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苗成功研发。
而前几天为了让全国人民安心,李兰娟院士还接受了白岩松的专访,为全国人民“深夜答疑”。
01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
李兰娟院士曾经在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这样说道。
她说:“这一路走来,如果不是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或许如今的我还是一名山村赤脚医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李兰娟院士在工作室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镇夏履桥村,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
她自幼品学兼优,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0年,成绩优异的小兰娟从夏履小学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
1962年,母亲突然把小兰娟叫到跟前,告诉她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让她收拾行囊回家。
面对母亲的哀求,懂事的兰娟泪如雨下,尽管她读书的愿望那么强烈,但想到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兰娟选择了放弃。
离开那天,跟班主任告别时难过落泪,班主任看出她的不舍和对读书的热爱,劝她不要轻易放弃,先请假回家自学。
她听了班主任的话,一个月后,她重返校园,已临近考试,但她反而考的比以往更好!
自那以后,能继续读书让李兰娟对学习倍加珍惜和努力。
中考时,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李院士曾说,50年前的一幕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开学前,妈妈拿出了家里仅有的5元钱让我带到省城去读书。我先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钱已剩下不多了。当同学们都为去新学校高兴得不得了时,我却为学费发愁——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立即给予解决,让我先领课本,后来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我就这样坚持读完了高中。”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李兰娟深知乡亲们看病难的问题,萌发了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想法。李兰娟拿出仅有的生活费购买一些针灸方面的书籍,到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技术,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医学。
文革期间,她被安排到乡村学校教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学医学,她成了乡村里的“赤脚医生”。
乡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资金有限,药品有限,更别说什么医疗设备了。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认识了十几种草药,什么草药能治风寒,什么草药能治跌打损伤,了然于胸。
人生的路,没有白走的,每一段路都会教会你些什么,也会回馈你些什么。
正是因为这段乡村医生的经历,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
能获得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是因为李兰娟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02
有人说: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
于李院士而言,社会回馈她的,她终将全部回馈给社会。
李兰娟院士曾经目睹了太多太多遭受重型肝炎折磨的病人,看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因为重型肝炎而失去生命,她不甘心,她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
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使得急性、亚急性重肝病死率从88.1%降低至21.1%,慢重肝从84.6%降至56.6%,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使得很多遭受重型肝炎折磨的病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2003年春天,是李院士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的第五个年头,赶上了“非典”肆虐。
身为厅长的她,在了解到浙江已经出现了“非典”病人时,杀伐果决的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汇总所有资料,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开所有信息。她说:“百姓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起来!第一时间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达到了1000人以上。
而这个过程,迅雷不及掩耳,在24小时内就已经完成。随后,只要是接触过病人的,也全部被隔离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有11万人以上!
完全可以想象,李兰娟为此承受了多大的非议。
但是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就是应对传染病最好的方法。
她用那些看似冷酷无情的手段,使浙江全省,在“非典”期间没有出现二次传染,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医药卫生学部(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8年1月,李兰娟团队获2017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无数的荣誉与成就,足以让她在医学领域留下赫赫大名。
然而,2020年1月,她又义无反顾地奔向武汉。
03
如果说因为这次疫情,让大家熟悉了李兰娟院士,那么另外一个人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下。
他就是郑树森,李兰娟院士的丈夫。
郑树森同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李院士一样,他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还培养出了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名。
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
2014年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致力于中国医学人才培育,以发展教育、扶植新秀、奖掖群贤为宗旨,重点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者仁心,对于一位医者来说,治病救人是责任,那么医学传承则是大爱!
让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得到大力地培养,让他们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得到传承,不仅传承医学技术,还有科研能力,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才是大爱无疆!
来源:如梦如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