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爱子心切”化作网络上的尖锐指控,当“合理质疑”演变为肆意传播的谣言,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底线谁来守护?家校的信任如何重建?
家校本应同舟济,监督莫成伤人戟。
当“爱子心切”化作网络上的尖锐指控,当“合理质疑”演变为肆意传播的谣言,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底线谁来守护?家校的信任如何重建?
近日,最高法一纸判决引发热议——家长因发布不实信息被判侵犯学校名誉权。这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家校关系的脆弱与重建的迫切。
案例复盘:当“控诉”越过法律边界
张某某的孩子就读某小学,因怀疑教师存在霸凌行为,她连续在社交媒体发布控诉视频,言辞激烈直指学校“权钱交易”“违规招生”。然而,经教育局调查,其指控均无实证;法院审理后更认定,相关内容包含侮辱性言辞且传播广泛,导致学校社会评价降低,最终判决张某某需公开道歉并赔偿。
愤怒的键盘敲不出真相,冲动的文字垒不起信任。
此案中,家长的初衷或许是维权,但方式却偏离了理性轨道。最高法明确指出:监督权不是“免罪金牌”,家校矛盾不能靠“舆论审判”解决。教育需要温度,更需要尺度。
法律亮剑:民法典为家校关系划出“安全线”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最高法借此案重申:家长的监督权必须建立在“合理、合法、有据”三大基石之上。
事实支撑
合理:监督应针对具体问题,而非情绪化攻击;
合法:表达诉求需通过正规渠道,而非网络煽动;
有据:指控需有证据支撑,而非主观臆断。
法律是家校矛盾的解压阀,而非激化矛盾的助燃剂。
监督与侵权的界限,本质是对事实的尊重。若家长因“护犊心切”便忽略证据,学校因“维护名誉”便拒绝沟通,最终伤害的只会是夹在中间的孩子。
家校共育:从“对立博弈”到“双向奔赴”
教育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战争,而是家校携手的马拉松。最高法在案例解读中强调:家长的监督对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校园管理有积极作用,但前提是“用对方法、守住底线”。
教育不是战场,家校不是对手;
沟通不是攻击,信任不是筹码;
合作不是妥协,成长不是牺牲。
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各司其职、各守其界、各尽其责。
学校敞开大门接受监督,家长理性发声提出建议,双方在规则框架内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成长晴空。
理性监督的“三要三不要”
如何避免家校矛盾升级为法律纠纷?最高法的案例给出了明确答案——
三要
要优先沟通:发现问题先与教师、校方直接对话;
要留存证据:录音、书面记录等客观材料是关键;
要相信程序:教育部门、法律渠道是解决问题的正途。
三不要
不要未查实先定性:避免“有罪推定”思维;
不要用情绪代事实:网络不是情绪垃圾桶;
不要为赢关注造热点:孩子的隐私与尊严不可消费。
家校之间,从来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未被搭建的桥梁。最高法的判决不是“堵住家长的嘴”,而是提醒我们:教育需要热血,更需要冷静;需要监督,更需要敬畏。唯有家校以理性为舟、以证据为桨,才能载着孩子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放下猜忌的放大镜,拿起沟通的听诊器;拆掉对立的围墙,铺就共育的坦途。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争对错,而是育真人。
来源:宝宝睡前童话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