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着力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4类问题。
近年来,在算法推送与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下,网络空间的情绪污染已呈病毒式扩散。某些营销号刻意截取影视片段制造“饭圈”对立,将粉丝群体异化为互相攻讦的“数字暴民”;二次元社群中滋生“开盒挂人”产业链,把网络身份信息变成施暴工具;更有甚者通过编排暴力剧本、传播血腥画面,将直播间变成虚拟“斗兽场”。这些行为如同数字世界的“情绪核弹”,不仅摧毁理性讨论空间,更在青少年群体中埋下暴戾种子。
负面情绪泛滥对个体与社会产生双重危害。研究表明,匿名会显著降低人们的道德约束力,长期置身于网络暴力与负面信息中,极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共情疲劳”的社会心态。而某些极端情绪,还有可能从虚拟空间漫溢至现实生活,成为线下冲突的导火索。
部署开展针对恶意挑动负面情绪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剑指社交平台、短视频与直播领域中肆意蔓延的负面情绪乱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网络环境的及时纠偏与深度净化,更是对数字时代公众情绪健康的温馨守护。这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平台担责、技术赋能、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在多方合力中筑牢网络情绪的安全防线。
对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行为,监管部门需要明确其界定与处置规范,并建立“负面情绪内容清单”,为各网络平台审核提供依据;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需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构建“预防—识别—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目前,已有平台推出“友善评论”功能,以正向激励引领文明互动,值得肯定。
在技术层面,则应优化内容识别算法,建立负面情绪传播预警系统,对煽动性言论实施精准拦截;制度层面上要完善网络实名制与责任追溯机制,让每个数字行为都留下可查证的痕迹。治理网络戾气不能止于事后删除,更要前端预防,通过机制约束将不良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而培养提高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理性表达习惯,则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更不能成为负面情绪角斗场。只有每个人都以理性克制代替冲动宣泄,以客观分析取代标签化评判,以同理心消弭对立情绪,数字世界才能真正成为增进理解、传递温暖的文明空间。
来源:广西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