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省五大古建筑:1、始兴满堂客家大围,2、广州陈家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1:28 1

摘要:说起中国古代建筑,大家总会先想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但你知道吗?在咱们岭南大地上,同样藏着不少建筑瑰宝,它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独具特色,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青砖灰瓦映春秋,匠心独运藏玄机。岭南古建承千载,华夏文明绽异彩。

说起中国古代建筑,大家总会先想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但你知道吗?在咱们岭南大地上,同样藏着不少建筑瑰宝,它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独具特色,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广东五大古建筑,看看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智慧。

说到广东的古建筑,首先要提的就是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这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这座大围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直到同治十年(1860年)才完全建好,前后花了整整27年时间。想象一下,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清代,工匠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完成这个宏伟工程的?

满堂围的规模令人惊叹:整座大围长达178.5米,宽达83.4米,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14888平方米。最夸张的是,里面共有大小房间777间。逛一圈都得半天时间!

这么庞大的建筑,细节处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大围集古朴雄浑的气势和精致高雅的韵味于一体,具有“五大奇观”的建筑特色,还有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和易守难攻的特点。

为了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主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墙体上布满了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各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并有铁杠横顶。一旦大门关闭,整座围楼就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宏大的围楼竟然是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松软。当年开挖地基数十米仍未到坚实的岩石层,最后工匠们想出妙招——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于其中作为地基。150多年过去了,地基十分稳健,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开裂现象,堪称民间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1996年,满堂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正成为了岭南建筑的“金字招牌”。

如果说满堂围是客家建筑的代表,那么广州的陈家祠则是广府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清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区中山七路,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这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故又称陈氏书院。

陈家祠为三进式庭院,坐北朝南,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技艺巧夺天工。

走进陈家祠,你会被无处不在的精美雕刻所震撼。这些雕刻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等,展现了岭南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无限创意。

2002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为名入选新世纪的“羊城八景”。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活生生的艺术博物馆,见证了岭南工艺的辉煌。

在广东的古建筑中,有一座堪称“江南珍贵的北宋遗构” 的建筑,那就是肇庆梅庵。

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西2公里梅庵岗,北枕北岭山,面对西江水,是岭南少有的千年古刹。传说唐朝时六祖惠能喜梅,客居古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一位名叫智远的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

梅庵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两侧的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

梅庵是广东省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尤其是大雄宝殿,其梁架、斗拱均保留了宋朝建筑的结构风格。大雄宝殿的斗拱为七铺作,双杪三下昂,出跳总长达120分,位居全国斗拱前列。

这些专业术语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简单来说,梅庵的建筑结构保留了许多宋及宋以前的古制,如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的古风;斗底刻皿板,保留中唐以前之古制。这些特征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62年梅庵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04 岭南孔庙:传承儒家文化的学宫

除了宗教建筑,广东的古建筑中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类型——学宫(孔庙)。这些建筑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古代儒学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广东孔庙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封建政治制度、儒家传统思想、地方文化与经济、风水勘舆理论的影响。在建筑形制上,既体现了岭南文化对中原主流文化的顺从,又根据本地条件进行了调适,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自唐代以来,庙学制基本成熟,官学与孔庙比邻而建,学宫与孔庙名称混用,形成了“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师之庙”的格局。府、州、县孔庙从依庙立学变成依学立庙,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场所,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广东的学宫建筑一般规模宏大,等级高,施工精美,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们通常采用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体现儒家礼制思想。

这些学宫建筑在细节上又适应了岭南气候特点,采用了通风、防潮、防晒等措施,展现了岭南建筑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如果说前面的建筑都是“官方”或“公共”建筑,那么鑊耳屋则是岭南民间建筑的代表,是广府民居的独特符号。

鑊耳屋的特点是屋頂两侧有對形狀像鍋的手柄的牆凸出来,所以叫做鑊耳屋。在15世紀左右的明代開始,鑊耳形的牆是有功名的人才能使用的。后来民间有了在屋顶造鑊耳形的封火牆可以帮助子孙做官的观念。

除了象征意义,鑊耳屋的实际功能也很突出:防火及遮陽。岭南气候炎热潮湿,鑊耳形的设计有利于通风散热,同时也能防止火势蔓延。

这些民居建筑多用青砖建造,呈青黑色、密度高、透氣、吸水、抗氧化、淨化空氣,不容易變色變形,还可保持恆温。因为这些特性,用青磚建造的屋子会更加不受湿气影响,夏天时又會涼爽,非常适合岭南的气候条件。

鑊耳屋见证了岭南百姓的生活智慧,是岭南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东的这五大古建筑,只是岭南建筑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它们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岭南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 “兼容并蓄”“务实创新” 。它既保留了中原建筑的传统形制,又根据岭南的气候条件和文化环境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种兼容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上,也体现在对海外文化的接纳上。

从满堂围的防御功能,到鑊耳屋的通风防晒;从陈家祠的精美装饰,到梅庵的结构创新,岭南建筑处处体现实用性和适应性的智慧。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岭南地区从蛮荒之地到文明之邦的蜕变过程,见证了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在岭南大地上的交流融合,也见证了岭南人民勇于创新、务实包容的精神特质。

当漫步在这些古建筑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那种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博大胸怀。这或许就是岭南古建筑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只有包容开放,才能创新致远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